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南粤瑰宝》成春节期间现象级文化产品

文化大片热播,引发业内人士、文化学者热议
《南粤瑰宝》成春节期间现象级文化产品

春节期间,由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联合河源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在全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全渠道传播,迅速成为现象级文化产品和网络传播爆款产品,不仅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也让河源非遗文化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纪录片自1月31日首播后,社会反响十分热烈,好评如潮,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受众的高度肯定,除河源广播电视台、河源日报、河源晚报等河源本土主流媒体及自媒体所属平台传播推广外,省内各大媒体平台如南方+、腾讯新闻、网易新闻、触电新闻、读特客户端等纷纷予以关注和推送。广东广播电视台也于2月4日起播出该片。由纪录片衍生的微视频还在抖音等全国性视频平台得到广泛传播……一条打通全媒体的多方位宣传推广链条,让该片形成裂变式传播,不仅极大提升了该片热度,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河源的非遗魅力。据统计,全平台阅读量超过百万。

纪录片《南粤瑰宝》以河源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习俗和民族节庆等非遗项目为载体,以文化故事与人物故事交融并叙的方式,呈现了一幅幅河源非遗文化的影像长卷。这不仅是对特定文化事项的客观记录,更以非遗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世界的门,将文化背后的故事、历史、艺术等一一铺陈给观众,也让观众由此上了一堂传统文化的“公开课”。这一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和河源文化学者的认可。

雷锋学:带来“精神返乡”的幸福旅程

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国际频道总监雷锋学认为,《南粤瑰宝》能带给大家“精神返乡”的幸福旅程和反躬自省的文化自觉,非常适合对外推广宣传,激发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坚定文化自信。

梁梅:用纪录片展示非遗新的生命

在观看《南粤瑰宝》后,广东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梁梅表示自己深受感动。他说,当今正是需要像《南粤瑰宝》这种纪录片的时候,需要纪录片人去通过镜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来。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的相册一样,将历史记录下来,未来后人可以翻出来看看,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抓住非遗的东西来拍,我认为这很好,利用我们纪录片人的特质,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形式展示它新的生命。”梁梅寄语河源纪录片人,要更加大胆地去创新,去寻求突破,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之路上越走越好。

吴良生:用文化传承的主题来保护它

河源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组组长吴良生表示:“首先要认知我们非遗文化的价值,因为很多人觉得这是过时的,没有用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墩头蓝,它作为一种服饰,是有反复性的,总有一天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一个价值。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只要有自信了,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题来保护它。”

邹国忠:充满对传统和文化的敬意

河源文化学者邹国忠表示,《南粤瑰宝》兼具了纪录片记录和揭示的两大特点,不仅仅只是用镜头记录了墩头蓝、紫金铁锅等这些传统客家文化,更是充满着人文关怀,充满了对传统和文化的敬意,揭示了这些客家传统面临的困境,真正做到了纪录片应有的高度。自己作为文化学者,为这部记录片成功创作感到欣慰。

黄玉逵:这是一种“抢救性”的拍摄

自由摄影师、河源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黄玉逵说:“《南粤瑰宝》的拍摄是一种‘抢救性’的拍摄,不仅对传承文化意义重大,对文化的活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概只有我们这代人有这样的机会了,再过十几二十年,这些非遗传承人也都老去了,所以做这样的工作,非常有意义。这也是一个契机,一个搞活旅游经济、振兴乡村的契机。”

丘雪云:活色生香地展示非遗

在我市非遗项目之一客家山歌的传承人丘雪云看来,《南粤瑰宝》用一个个非遗文化坚守者的亲身经历,客观、真实、活色生香地展示了墩头蓝、泥鸡、紫金铁锅、春牛舞等非遗项目,不仅击中了观众潜在的精神需求,也让身为河源非遗文化推广者的她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豪感。

邓女士:希望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市民邓女士表示,这个纪录片让很多观众更加了解到了我们的客家文化、饮食,还有制作的技艺,也希望我们后一代可以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全媒体记者 杨容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大片 春节期间现象级


上一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下一篇:打造“邻里守望姐妹相助” 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提升妇女儿童幸福指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