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娱乐 > 阅读新闻

青歌赛落幕 余秋雨怒批:他们还没上文化这条道

第14届青歌赛昨晚落幕,但似乎不尽完美。连续担任了半个月时间评委的余秋雨,对此次大赛一些选手的文化素质深表担忧,“他们还根本没上文化这条道!”更有一些声音认为,青歌赛“千人一嗓”的局面可能将使中国歌坛长期陷于平庸。一时间,存在种种欠缺的中国艺术素质教育也成为众矢之的。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齐白石?

在此次担任文化素质评委期间,余秋雨努力做一个和蔼的评委,因为如果不克制一下,值得发火的地方实在太多。“有的选手也许觉得文化考题的零点几分不算什么,但让全国观众等上半分钟,眨着迷茫的眼睛搜索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答案,这件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余秋雨的确是一路克制过来的。当选手将《清明上河图》作者说成齐白石,又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址说成在哥伦比亚时,走下评委席的他却终于忍无可忍,“绝大多数题目应该是国人皆知的。回答不出,我只能说,他们还没上文化这条道!”

更让余秋雨愤怒的是,一些选手竟然看轻文化素质考试。余秋雨说:“现在人们买房都看小区环境,选手不注重文化,就相当于小区环境差,即便房子再好,也未必有人要。”

“千人一嗓”连打扮也一样

被称为歌坛大忌的“千人一嗓”现象,在本届青歌赛上日趋严重。在被抨击最猛烈的民族唱法组比赛中,网友直言听不下去,收视率也随之打了折扣。蒋大为称:“民族唱法其实最应该体现个人风格,但是我们的声乐教育却把个人的东西都抹煞,只能制造出一个嗓子。”

“千人一嗓”已经让耳朵足够厌倦了,但人们又绝望地发现,选手的装扮也差不多。比如女选手很多穿的都是清一色拖地灯笼裙,不管唱的是西洋歌剧选段,还是陕北民歌。

艺术专业学生文化成为软肋

尽管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内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从本届青歌赛来看,情况远不容乐观,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生学历的选手。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学生当初都是抱着“成绩不好转学艺术”的心态来投考的,这使得他们的文化水准基础普遍比较弱。

由于普及所谓西洋声乐教育的“科学”发声方法,中国目前的声乐教育强调各种技巧的运用,造成唱高音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使用共鸣的混声技巧,结果毫无特色可言。“中国还没找到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声乐教学办法。”一位声乐老师昨天说。






上一篇:娱乐圈的父亲节 范冰冰送礼物王学圻片场收祝福
下一篇:当红明星被公司禁爱 赵又廷若破戒要赔500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