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坚守书写育人答卷 我市教育引路人绽放最美风采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在日前举行的河源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暨师德讲堂活动上,我市共有79人获省级表彰,充分展示了我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勤勉笃行、潜心育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日前,记者通过采访我市今年获省级表彰的多位优秀教育工作者,聆听他们分享扎根一线、鲜活感人的教育故事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感悟,立体呈现这群“筑梦人”用爱与坚守书写的教育答卷,展现河源教育发展进程中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陈莉婷:教书育人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
河源市第四小学
“源于对孩子的喜欢、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从小就觉得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人是件很了不起的事。”陈莉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质朴的话语讲述了17年教育生涯的初心。自踏上三尺讲台,陈莉婷始终希望可以通过“以爱育人”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知识是件幸福的事”,真正践行教育的本质——用热爱点燃热爱,用知识与品格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教学中,陈莉婷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她坚持在班级常态化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原本不敢抬头说话的学生能流畅完成演讲,部分学生主动申请拓展内容,甚至有曾经内敛的学生参与少先队干部竞选。这些变化让她真切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只要教师用耐心发现、用爱心引导,就能唤醒学生的潜能。
当问及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热爱教育事业时,陈莉婷毫不犹豫地说:“我始终觉得教书育人是件充满快乐的事,无需额外的‘支撑’。”在她看来,教师不只是职业,更是事业。接下来,她也将继续深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新模式,同时持续助力更多青年教师参与省、市级教学大赛,为河源小学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郭雪辉:让更多孩子看到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源城区实验中学
近日,2025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入选名单公布,我市有22人入选,郭雪辉位列其中。在乡村教育一线,郭雪辉用14年的坚守诠释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朴素信念。“我生在农村,曾因教育走出小县城,开阔眼界、改变命运。”郭雪辉告诉记者,正因为有这样的成长经历,所以毕业后她毫不迟疑地选择回乡村当老师,就是想凭专业知识,帮更多像曾经的她一样的农村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在郭雪辉看来,教育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漫长守望。学生小五(化名)长期抗拒在学校洗澡,让班上的同学感到困扰,郭雪辉得知这一情况后,不是责备,而是暗自下定决心,通过谈心、心理辅导、手把手教学等方式,用一学年的时间帮助小五克服心结,最终小五不仅每天按时沐浴,还开始自己洗衣服、主动铺床铺,个人物品也摆放得井井有条,蜕变成了生活自理的小能手。即便郭雪辉已经不再担任小五的老师,可每次在校园相遇,小五总会笑着朝她跑来,那声清脆的“老师好”,也成了她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礼物。
“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郭雪辉表示,她计划继续做“研究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情差异,打磨教学方法,点燃更多孩子的学习热情,助力其发现潜能、全面发展。这便是她在新征程里,最想抵达的教育愿景。
刘怀剑:相信耕耘的力量,静待花开满庭芳
龙川县第一小学
“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我热爱这份职业,更珍视每一位学生。”扎根教育沃土二十四载,刘怀剑曾被评为首批援疆优秀支教教师、河源市“十大”最美教师以及市级“优秀教师”、龙川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始终以“愿做园丁勤浇灌,甘为蜡炬尽燃烧”为人生信条,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的温度与厚度。
在刘怀剑担任班主任期间,班上一位学生突遭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课堂上总是低垂着头,眼神里也尽是无助。刘怀剑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牵头组织全体师生行动起来,从课后辅导到生活照料,给予全方位帮扶。渐渐地,男生紧锁的眉头舒展,课堂举手的背影重新挺立,黯淡的眼眸再次燃起求知与希望的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与陪伴点亮心灵的过程。”刘怀剑坦言,“一次及时的守护,或许就能帮孩子驱散寒冬。”这种“生命影响生命”的感动,是他身为教师最珍贵的收获。
面对即将步入教育行业的年轻教师,刘怀剑真诚地说:“欢迎大家加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深耕教育24年,他提炼出三句箴言:常怀“仁爱之心”,秉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开启“终身成长”的浪漫旅程。他表示,教育是农业,不是标准化的工业,要尊重成长规律,相信每一颗种子,相信自己耕耘的力量,耐心等待每颗种子生根发芽、向阳成长。
张蔼连:教育就是去爱去发现去点亮
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
从教24年来,张蔼连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热忱的育人情怀,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曾获市级“首批卓越教师”“优秀教师”、县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称号,用实绩诠释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教师的耐心、包容与引导,往往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张蔼连表示,24年教途中,正是这份对教育价值的信念,让她在疲惫时重拾干劲,在遇到挫折时始终守住育人初心。
2016年冬天的一件事,让张蔼连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体会。当时她外出学习一周,返校后收到学生小英(化名)的信。信里写道:“您不在学校,我很不习惯,特别想您。自从您教我们,我觉得您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天使,真想找件东西装下这一节节生动快乐的语文课,还有您亲切的笑容……”读信时,她热泪盈眶,也更加明白:教育就是去爱、去发现、去点亮,也是被爱、被看见、被治愈。
张蔼连表示,又是一年教师节,同样有新期盼。她将始终深耕教育一线,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提升课堂趣味性与实效性,继续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研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共同成长。未来,希望能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让教育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温暖心灵”的事业。
本报记者 邓宇珊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