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图片新闻 > 阅读新闻

落户我市4大项目今明投产或动工

     广东汉能、中兴通讯、东江·巴登城(DD 庄园)、东江商贸物流城(二期)将于今明两天分别举行奠基动工投产仪式,昨日上午,市委书记陈建华率队调研四大项目开工投产仪式筹备情况。目前,各项目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可确保如期投产、动工和奠基。

      本报记者 谢素德 特约记者 黄赟 摄

广东汉能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记者介绍项目情况。本报记者陈仕平摄 

     

    连日来,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等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河源,大家的关注点在同一件事:明天,广东汉能、中兴通讯、东江·巴登城、东江商贸物流城四大项目将在这里举行奠基动工投产仪式。

      这是河源人民的大喜事。因为,这 4个“重量级”项目恰似一个个高效助推器,将让河源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跑得更快、更稳。而河源的产业园区发展,也将因此迎来又一次的美丽嬗变。

效益园区的标本意义

      如果盘点近年来全省产业转移园的发展情况,你会发现,河源取得的成绩足以自豪:在全省34 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河源占了4个,是全省最多的地级市之一;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先后两次竞得共10 亿元扶持资金,成为省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最大的赢家之一,并在2010 年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考核中获总分第一名;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成功竞标为广东省 8个专业性产业转移园之一……

      这些足以表明:河源的产业转移园已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后劲最足的园区之一。

      具有标本意义的是,审视这条发展之路,可以收获两个重要经验:其一,“三反”理念能够成为指导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锦囊妙计;其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比翼齐飞。

      一组简单的数据能够为这两条经验提供佐证:2010 年,河源的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8.53 亿元,同比增长36.3%,比2006 年增长1.6 倍;至目前止,“一区六园”共落户项目 671 个,合同投资总额976.3 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51 个;河源先后拒绝了 400 多个总投资500 多亿元的有污染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 年城市蓝皮书》中,河源的人居环境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四。

      正是因为这些简单数据背后的一个个鲜活事实,让河源成为了吸引众多高、精、尖企业纷纷落户的热土。

“腾笼抓鸟”的理念变革

      河源能够成为全省拥有省级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不仅在于河源的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时形成的思维转变:集中抓“好鸟”、同类型的“鸟”,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促成产业“核变”。

      市高新区的成长就是这种思维变革的一个缩影。早在2006 年,高新区就在招商选资中着力于用地省、效益高、污染少的高新企业,引进了一大批以手机为主的IT企业落户,并建成了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省产业转移园内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随后,又明确了发展“四新”产业的战略目标,促成广东汉能、中兴通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市高新区主任李衍楠说:“今后,高新区将形成新电子、新能源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

      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在全市展开。“一区六园”以各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为选资目标,并通过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目前,我市的各省级产业转移园,已经分别确立了电子信息、机械模具、太阳能光伏、电子电器、钟表制造、新型材料、电子科技等主导产业。

      在这一新思维和“三反”理念的指引下,河源工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到2016 年,将力争形成2000 亿元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至5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使河源未来的产业结构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特气系统配备完成。 

河源产业发展成功“跳级”

     11 月8 日,广东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调试成功;明天,正式投产的第一片太阳能电池板将走下生产线。今明两天,省经信委将与我市签署省市共建太阳能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初步协议,力争到 2012 年,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到80 亿元以上,到2015 年产值突破500 亿元。

      可以说,以广东汉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将在河源取得跨越式的发展。而这只是河源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和新医药“四新”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变”的一个缩影。

大项目助产业“核变”

      汉能落户河源,与有一位有心人有关。这位有心人便是市委书记陈建华。据说,在一次乘车途中,陈建华无意中听说李河君博士正在为他们的第一个光伏项目寻觅“降落点”。河源坐拥全球1/4 超白石英砂储量,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材料。彼时还在思考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陈建华立即将信息记在了心头,并最终促成了广东最大的光伏项目——汉能首个1G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基地花落槎城。龙头舞、产业兴。在汉能的带动下,一条“从石英砂到光伏玻璃,再到发电上网”的完整石英砂产业链条初具雏形。

      “三反”理念之一的反梯度产业承接,是河源在生态和发展这个天平上选取的一个最佳平衡点,而发展 “四新”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我市反梯度产业承接的核心内容。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河源学会了取舍,并豪气十足:先后拒绝了 400 多个总投资500 多亿元的有污染项目,引进了建成后总营业收入预计达1000亿元的中兴通讯。

      “截至目前,通讯产业上下游共有127 家企业有意进驻河源,其中有 65 家意愿十分强烈。”河源市经信局透露,中兴通讯的进驻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头羊效应。在初步回复应邀出席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的200多家企业单位中,就有128 家是中兴通讯的上下游关联企业。金秋时节,一场由大项目引发的产业“核变”正在河源大地上进行着,并在加速。

产业发展成功“跳级”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光伏新能源产业,以硬质合金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现代中药开发和头孢系列化学制药为主的新医药产业。这“四新”产业正逐渐成为河源工业的“脊梁”,仅2010 年,其产值就占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总产值的80%,达到160亿元。

      随着中兴通讯、广东汉能等龙头项目的建成投产,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预计,到2015 年,以“四新”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就将占去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今年下半年,时任省长的黄华华到河源调研时表示,反梯度让河源产业成功“跳级”。这种“跳级”指的是产业发展飞越低端直达高端的 “蛙跳式”升级。在欧债危机等国际金融动荡中,河源长期掩抑的光亮开始变得夺目。

省市共建助河源产业“腾飞”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山区市,河源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要靠自身力量推动产业发展是有难度的。

      2007 年,省经贸委与我市签订框架协议,联手推进河源手机产业升级。协议的签订给我市手机产业发展带来了资金支持,如仅2010 年,落户我市的西可通讯就获得了省市财政扶持资金约2000 万元。从 2008 年起,连续3 年,河源手机年产量实现100%的增长,到2010 年,已突破3000 万台。手机产业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

      省市共建模式被证明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策。

      今明两天,省经信委将与我市共同签署省市共建太阳能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省经信委将从全国和全省的战略高度,将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增长极加以规划和重点培育,在创新平台建设、骨干和培育企业认定、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时向河源基地倾斜;而从今年起,河源财政每年也会安排300 万专项资金,支持太阳能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让未来的产业结构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河源并非“单兵独斗”。除本省的支持外,去年10 月,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河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逢其时!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三反”理念下的河源崛起

     河源践行“三反”理念、发展“四新”产业已取得“硕果”,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至目前止,“一区六园”共落户项目671 个,合同投资总额976.3 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51 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产项目199 个,共有务工人员15.7 万人,工业园区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10 年,全市“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8.53 亿元,同比增长36.3%,比 2006 年增长1.6 倍;完成工业增加值 126.21 亿元,同比增长29.2%,比2006 年增长1.3 倍;税收入库8.48 亿元,同比增长8.6%,比2006 年增长1.6 倍;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2个。

      工业发展步入跨越之路,工业总产值从1998 年的8.04 亿元起步,到2002 年的71.20 亿元、2006 年的346.12 亿元,再到2010 年的886.75 亿元,今年将超1000 亿元,“十二五”期末将突破2000亿元。

      事实证明,“三反”理念是后发生态保护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谋,它为河源经济的科学发展指引了一个新路子:重点锁定“四新”产业,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努力推动以“四新”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河源的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回暖向好,为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目前来看,国内外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投资信心逐步回升,这十分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承接外来投资,发展壮大园区经济。二是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步加大投资力度,为我市园区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大园区的资金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我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 政策为我市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全面实施,“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省对山区尤其是生态发展区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市加快以园区为主导的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四是近几年来园区的基础及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为今后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汉能集团、中兴通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广河、汕湛(河紫高速)等高速公路和杭广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凸显我市的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人文和后发等比较优势,为我市推进园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多有利的条件。此外,世界客属第23 届恳亲大会在我市的成功召开,使河源的对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上一篇:“恶补”消防知识
下一篇:55名女青年学花木兰欲从军 昨日接受初审初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