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王桂锋醉心本土菜色烹饪“舌尖上的客家”
正在为顾客烹饪美味佳肴的王桂峰
在市区会友吃饭,找个酒楼、饭馆十分容易,槎城的饮食品种、饮食场所选择还是比较多的,市区能吃到的菜系不仅有客家菜,还有湘菜、粤菜、鲁菜、川菜和西餐等。不管我们选择品尝何种美味佳肴,都会有一群人在“幕后”默默地为顾客一饱口福而劳作,他们就是厨师,他们以高超的技艺为大家烹制出一桌桌饕餮大餐。
昨日,记者就认识了一位年轻帅气的80 后厨师,他就是永福路新田酒楼的大厨王桂锋,趁他还没忙开的时候,和他聊了聊他的“色香味”生活。
醉心本土菜色 创造特色佳肴
昨日上午,当记者在新田酒楼见到王师傅的时候,要不是他穿着白褂子,怎么也不会把他和厨师职业联系在一起,从他英俊帅气的模样更不会想到他还是厨房的“老大”。在厨房里,他一边不停地准备着蒜、姜等配料,还一边安排同事做各项准备工作。
“我们就做中晚餐,9 点半就开始上班,大家先准备各种食材,该洗的洗,该提前焖的就要先焖好。”王师傅刚坐下就向记者介绍他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工作日的时候,顾客会在12 点左右来就餐,而节假日和休息日,很多顾客10 点半就来就餐了,所以每天大家一上班就要先准备好食材。
“铁板鱼杂、野鸭豆腐、客家鸡豆腐和焖的菜都是比较有特色的菜,很多顾客每次来都是必点的。”王师傅介绍,除了铁板鱼杂及豆腐类的菜是常年都有的招牌菜外,还有焖鹅肉、焖羊肉、焖狗肉等根据不同季节的特色菜,“我们都是以客家菜为主,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基本不添加调料,但对火候也要求比较高。” 王师傅介绍,很多菜的食材比较贵,烹制一个铁板鱼杂就要杀几条鱼,豆腐也是传统的石磨磨制的,再加上用心烹制,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经历部队锻炼 杂工成为大厨
“初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开始跟亲戚在酒楼打杂。” 王师傅告诉记者,1984 年出生的他一开始是和亲戚在东莞的一间酒楼打杂,后来还到深圳做过一段时间的杂务,“后来就去当兵了,在部队锻炼了两年。”王师傅表示,军旅生活对自己的锻炼还是很大的,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2005 年就回来河源,还是继续在厨房从打杂做起。”王师傅说,之前在东莞、深圳学做的都是粤菜,与河源的客家菜有很大区别,客家菜比较少讲究造型,但注重原汁原味,回来后,自己重新从打杂开始学习。“开始还是打杂呀,后来做砧板,再学着掌勺。”王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在酒楼做大厨也有三四年了,每天还是和同事一样从准备食材开始忙,在顾客吃饭的高峰时间就是厨房最忙的时候,为了让顾客尝到令人垂涎欲滴的“色香味”,他自己可没少吃到“油烟味”呢。
大厨仍勤学艺 辛勤换来赞誉
“口味很适合我们呀,不管招牌菜还是大众菜都很不错。”该酒楼的常客骆先生这样评价王师傅的“作品”。王师傅却很谦虚地表示,自己会尽量做好每一样菜,让市民满意,“有时间还是要多学学其他菜色,学习别人的做法,这样自己才会有进步。”
“他很勤快的,也很好学,这么年轻就能做大厨就是最好的证明。”王师傅的同事表示,平时业余时间他还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检查哪些还做得不够的,哪方面还可以继续改正的,都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上午10 点多,王师傅开始弄他的锅勺了,他每天做的第一餐就是先为同事们准备丰盛的早餐,让同事们有更大的能量迎接更忙碌的时段到来。大厨王师傅的一天就这样开始迎接忙碌,但他的“色香味”生活绝对是精彩的 ——顾客的满意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本报记者 叶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