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 阅读新闻

九连山上结出累累文化硕果

连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清代“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又有忠信花灯等流传数百年的宝贵客家文化遗产。

 
忠信花灯博物馆展示着式样繁多的花灯。

阅读提示: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近年来,连平扎根特色历史文化“土壤”,在九连山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文化硕果,迎来了文化的大丰收:新建了集影剧院、数字影院、文化广场等于一体的连平文化艺术中心,完成了县城体育中心文化广场升级改造和文化馆扩建工程,建成了忠信花灯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了以忠信花灯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

连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清代“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又有忠信花灯等流传数百年的宝贵客家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连平县提出要围绕建设 “文化连平”,充分挖掘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忠信花灯”和“颜氏廉政”两大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打造富有连平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

文化惠民 “三馆一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文化的源泉是群众,最终也要回到群众中去。近年来,连平以服务民众、服务基层、繁荣连平文化为导向,建立了文化惠民活动机制,举行全县性的文化活动。据悉,连平 13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有11 个文化站完成了改造提升,成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连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市的典范,今年6 月份,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就在该县召开。目前,该县形成了“一站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地方特色文化,同时,全县175 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农家书屋,“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文化硬件设施得到建设完善后,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连平先后举办了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大赛、春节大巡游活动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此外,该县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坚持每村每月放映电影1 场,近十年,“欢乐广场”演出达100 多场次,20 多万受惠群众,县文化馆和各镇文化站利用免费开放资金定期举办艺术培训和辅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县营造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带动了全县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

连平客家山歌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据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弘扬本土民俗、民间艺术,打造客家文化品牌,2012 年连平举办了首届连平客家山歌大赛,通过古调新唱等形式,使山歌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出了新的异彩。近几年,该县积极鼓励艺术队伍创作,音乐创作人才层出不穷,创作成果硕果累累。去年 9月,该县陈新泉创作的音乐作品《好久唔曾唱山歌》在广东省首届客家新民歌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歌曲”称号;今年9 月,由该县奇容作词、陈新泉作曲的音乐作品《客家妹子最可爱》,在省第二届客家新民歌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歌曲”称号。

文化遗产 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保护非遗

近日,省文物考古所专家在汕昆高速公路连平县油溪镇油东村内的八字山上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址,现已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人类使用过的零碎陶片和部分石锛、石柱等石器。

连平又现古遗址的消息一出,不少人纷纷感叹连平不愧是历史悠久的福地。据连平县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连平县有着悠久的人类居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近年在连平县境内对文物普查及实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连平境内就已有人类居住。

除了战国时期的古遗址,连平还有不少灿烂的反映历史进程的文化遗产。据连平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共有21 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省级3项、国家级1 项,是我市目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县区,此外,已有4个省级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上半年,该县在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完成采集数6029,并对该县非遗项目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完善。

据悉,近年来,连平县不断加大对忠信花灯、连平客家山歌、香火龙、春牛舞、纸马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大力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目前,该县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各项目均已建立并落实了保护措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遗档案资料库,并建立了忠信花灯、溪山春牛舞、陂头纸马舞等一批非遗传承基地。


忠信司前村宗祠里雕刻的家训家规。

家训传扬 司前村家训成治村“妙方”

河源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全市350 万人口中,分布着840 个姓氏,几乎每个姓氏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祖训家规。河源家训文化推广的“源头”之一,就是忠信镇司前村的吴氏家训石牌。

2012 年3 月28 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司前村调研,对“吴氏家训”印象深刻,高度赞扬司前村“两委”干部把党的执政理念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司前村的吴氏家训已有600 年历史,“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口耳相传的八条家训一直哺育着这座安静祥和的小村庄。为把祖先留下的“良言”传扬下去,司前村人不仅把家训写在族谱和宗祠的照壁上,还把它刻成碑文立在村口,成为共同的村规民约。

走进司前村,可以看到自明初洪武年间建成的吴氏宗祠安静地伫立,古木孔红门楣上,不久前婚嫁的大红囍字依然鲜亮,进入门厅后,刻在右面宗祠照壁的家训已显出沧桑。村委委员吴俊锋告诉记者,宗祠占据着村民生活习俗的重心,丧嫁祭祀大事都在宗祠操办,每年正月的上灯、摆暖灯宴,男女老少都要到宗祠参加,村干部和村里的老人还会到宗祠讲家训家规,评理释怨,化解矛盾。

司前村有一个由一代代同龄人组成的同年会,同年的村民之间守望相助,扶贫济困。1966 年出生的吴鸾瑞患有智障,至今单身一人,生活困难。同龄的吴欢庭组织同年会的人一起,数十年如一日地帮助吴鸾瑞,为她送粮油等食品,逢年过节请她相聚,践行“救急难,周贫乏”的家训思想,让她快乐生活。

“由于家训的教育,我们村一向比较和谐,大家有什么事都会一起商量解决。” 吴俊峰告诉记者,多年来,家训已经成为了化解矛盾、团结邻里的“妙方”,也由此形成了司前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好民风。

忠信花灯 花灯博物馆撑起花灯保护伞

说起忠信花灯,恐怕在河源无人不知,然而花灯究竟长什么样,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见过。以前想要看花灯,必须要等到过年,现在想看花灯就不必再等了,直接到忠信花灯博物馆就可以一看究竟。

走进位于忠信镇文化广场旁的忠信花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数十盏高挂在中厅上空的各式花灯,状元灯、秀才灯、伯公灯、龙凤灯、宝莲灯、五福灯 ……吉祥喜庆,造型别致。沿着花灯一路走下去,可以看到花灯制作展区、吊灯习俗展区、八音锣鼓展区,还有花灯纹样、纹样印版实物的展示。一路走过,从花灯的起源、品种、制作都尽收眼底,仿佛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

忠信花灯博物馆总面积300 平方米,总投入100 多万元,今年6 月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接待市民、游客数千人。该馆相关负责人从不同的角度向记者介绍了忠信花灯制作的材料、工具、流程,以及其品种、结构、纹样、价值和特色等,让观众能全面了解忠信花灯和吊灯习俗,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忠信花灯源远流长,起源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是宝贵的客家文化遗产。而“吊灯”、“赏灯” 更是忠信镇富有特色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据悉,2006 年5 月,忠信花灯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遗名录;2007 年6 月,忠信吊灯习俗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遗名录;2011 年 5 月,忠信花灯更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连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忠信花灯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不仅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忠信花灯的艺术传承保护措施,还先后举办了九届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使忠信花灯走向世界,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海外侨胞的高度关注和赞誉。随着忠信花灯和吊灯习俗入选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忠信花灯这一“流淌着宫廷血脉的乡野艺术”、客家文化的精髓,必将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本报记者 谢素婵 谭兴孚 特约记者 谢鑫 通讯员 叶晓峰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相关热词搜索:九连 硕果 文化


上一篇:连平关停5间违法排污工厂
下一篇:连平拓展互联网+ 构筑纳税服务新高地

相关阅读

中环国控 - 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首届双江西瓜节邀你品尝舌尖上的“双江”

首届双江西瓜节邀你品尝舌尖上的“双江”
一些老河源人可能还记得,30 年前,凭借地势之便,气候之利,东源县双江镇与紫金县柏埔镇种植西瓜在全市颇负盛名,并称为河源西瓜种植的“双子星”,河源城区销售的西瓜多是这两个镇出产的。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