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环保底线 走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东源
东源是全省的“生态保护区”,生态是东源最大的优势,也是东源发展的宝贵财富。东源一直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以良好的生态支撑发展,促进更长远、更协调、更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6 年,东源县委六届六次全会确立了“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并率先在全省山区县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努力打造生态高地。东源县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绿色引领发展,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思路,并且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东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实现“绿富双赢”,实现率先振兴发展、率先全面小康目标。
绿谷。陈仕平摄于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
5年内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5 月19 日,东源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东源按照市实施“三大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与青山工程)的要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算好生态环保“经济账”、“民生账”和 “长远账”,做好科学发展的“加法”和能耗排放的“减法”,全力保护好、弘扬好东源特有的山水美、自然美、人文美,力争2020 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今年开始,东源对新回龙、锡场、半江、双江4个库区镇弱化经济指标考核,强化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稳定考核,县财政对生态发展区乡镇补助经费给予政策倾斜,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的经费保障,有力保障了新丰江水质维持在优质水平。
为全面统筹全县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东源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打造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环保运作模式。同时,东源深入开展以打击偷伐为重点的打击“三偷”等专项行动,全方位保护森林资源,确保野生动植物安全,库区林区秩序保持稳定。
“十二五”期间,东源完成各类营造林 31.7 万亩、封山育林31.3 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套种补植96 公里,火烧迹地更新造林1.25 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 30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3%。同时,东源率先在全市启动桉树林改造工作,计划通过3 年时间,完成库区 50398.5 亩桉树林改造,今年计划完成 8000亩改造任务。
拦漂工程完工,有效阻止水浮莲入库,并有利于集中打捞。
新丰江水库拦漂工程投入使用
11 月15 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新丰江库区水环境,盛赞东源“治水”有力。
“治水”有力,东源担得起这4 个字。近年来,东源县组织了一系列的保护与恢复专项行动,包括清除网箱养殖和灯光网专项行动、打击新丰江库区非法养殖行为专项行动、清除新丰江库区水浮莲专项行动、清理周边畜禽养殖场专项行动、外来物种侵入治理专项行动、农村卫生治理专项行动、清理整治新丰江库区水面非法经营餐饮专项行动、万绿湖鱼群逆流产卵期特别保护专项行动等,全力确保万绿湖水质稳定、安全。
去年入冬以来,由于汛期提前到来,且降雨量大,导致从新丰江上游经雨水冲刷漂流进入新丰江水库的水浮莲等漂浮物异常增多,对湖面通航、库区景观和水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对此,市委市政府要求东源县要在治标、治本两方面同时发力,尽快组织开展万绿湖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万绿湖保护长效机制。
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 万元预算用于新丰江水浮莲治理工作,采取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形式聘请专业打捞公司,以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方法,使打捞水浮莲工作向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转变,建立长效清漂工作机制。今年3 月下旬起,东源开展了为期 100 天的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清理水面漂浮物,每天出动专业机械打捞船6 艘、人工打捞船170 艘、运输船7 艘到湖面进行作业,并委托4 家保洁公司在相关水域进行围堵拦截。
2015 年9 月,东源启动了新丰江水库上游固定拦截漂浮物工程建设,一期主体工程位于锡场镇大叶山入水口处,总投资 850 万元,二期工程位于涧头镇礤娥村、半江镇塔光村建设两条漂排,今年10 月,拦漂工程两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东源还购置6 艘大型机械打捞船,高效打捞漂浮物,并建设了新丰江水库水面漂浮物视频监控系统,将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全天候24 小时监测水面漂浮物情况。
强力清拆非法养殖场
清拆养殖场是改善水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块“硬骨头”。东源坚持从源头治理出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坚克难,深入开展东江流域畜禽养殖清理整治,坚决全面清拆禁养区养殖场。 2016 年是东江流域河流考核的收官之年,东源县掀起一场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全面清拆禁养区养殖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4 月18 日,东源启动了新一轮东江流域禁养区养殖场清拆整治行动,东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养殖场清拆工作进行部署,将责任压实到各乡镇,并将清拆任务落实情况与今年的换届直接挂钩。在清拆行动中,该县坚持铁腕整治,依法依规进行清拆,组织精兵强将进村入户展开排查工作,对禁养区内排查出的 620 家养殖场按“一户一档”的方式进行信息登记造册,采取“养殖户主动自行拆除、签订承诺书限期清理和逾期强制拆除”三种方式,全力推进清拆工作。截至 11 月底,东源共清拆养殖场581 家,其中强制拆除74 家,关闭140 家,清理生猪 65400头,拆除栏舍面积136797平方米,投入整治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库区六镇共清拆养猪场38 家,基本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禁养区养殖场清拆任务。
万绿湖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东源对生态的360 度无死角保护再结硕果,继“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后,万绿湖又拿到了一块亮闪闪的国家级“ 金字招牌”——国家湿地公园。2016 年11 月,国家林业局发文公布2016 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结果,万绿湖顺利通过验收。
多年来,东源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作用,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加强科研监测工作,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公园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专家组认为,河源市委市政府、东源县委县政府对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高度重视,支持到位;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湿地生态科研监测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恢复与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成效显著,达到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目标要求。专家组尤其对将万绿湖一泓碧水定位为“政治水”、“生命水”、“经济水”的生态保护理念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市、县对万绿湖的生态功能定位准确,对推动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意义。
2015 年,万绿湖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为首批五个“中国好水”水源地之一、被广东省湿地协会评为十大“广东最美湿地”、被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评为十大“广东最美森林”、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评为“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这些荣誉称号的取得,正是对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成果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东源已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科学恢复的成功之路,逐步形成了生态保护、科学恢复的经验模式。正如国家湿地公园验收专家组所说,这样的经验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和意义,可作为广东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范例。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特约记者 王育斌 陈振敏
上一篇:创新驱动转型 绿色引领发展
下一篇:城市靓姿渐显露 同城化掀置业热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