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图片新闻 > 阅读新闻

以村为家,人人当是建设者

“勤俭唔晓穷,坐吃金山空”“夫妻一条心,黄泥也变金”……每每看到村口客家文化铭,龙川佗城镇灵江村的村民心里甭提多美了,想当初,村口道路既窄又烂,如今推进乡村振兴,村口路变宽了,也有文化味了。谈及此,很多村民坦言:想不到村口也能变得如此漂亮!如今党的十九大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我市部署“百日会战”专项行动正全力推动,笔者深信,还有更多的“想不到”会呈现出来!

然而,这样的“想不到”来之不易,是当地镇、村、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民合力建设取得的硕果。笔者以为,乡村振兴,关系到每一位村民,人人必须要有“人人都是建设者”的认知。

一个村之所以是一个村,就因为这里是全村村民聚集、生活的地方。村以人为本,人以村为家,不管创建什么“乡村”,其终极目的都是要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提高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样事关老百姓自身利益的工作,村民如果不参与、不关心,又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呢?

其实,我市客家人素有果敢品质,从来就没缺少过勇气与自信,建市三十年来,书写“河源奇迹”的,正是这些敢闯敢拼的客家儿郎。如,十一年前,连平增坝村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不屈不挠,风雪无阻,花了整整8年光阴,在花岗岩石山中凿出了一条483米的引水隧道,结束了祖祖辈辈“望天吃饭”的沉重历史,被全省誉为现代版的“愚公”传奇。试想,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英勇气概,没有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没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顽强斗志,那么他们永远也不会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乡村振兴,固然有很多困难,然困难面前,一切贵在坚持。面对固步自封与小富即安思想的抬头,针对各种既得利益相互牵扯、垄断加剧,要克服的又何止是一座花岗岩石山?破解乡村振兴的难题,必须坚守不屈不挠的精神,用这种明知荆棘满地仍顽强坚持的愚公精神,引领村民去超越一个个看似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障碍。

然而,目前有些县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现状却让人高兴不起来。11月11日,市领导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未通知当地镇委镇政府的情况下,先后对东源县3个省定贫困村和龙川县1个面上村(义合镇下屯村、黄田镇陈村村、蓝口镇角塘村及佗城镇枫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突击巡查,结果显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度缓慢,氛围不浓,效果不明显。

有道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任一地,当造福一方。一名清醒的地方执政者当把乡村振兴作为现在头等紧要的事情来抓,“抬牛腿”不如“牵牛鼻子”,要到基层一线去,要不怕脚上沾满泥巴,要让身子下沉到最底层,找寻到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用真情、用真心引导所有村民都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此,百日会战才能赢得胜利。

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埃罗·沙里宁曾说过一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对一个城市如此,对于一个村也是如此,一个村的风貌能体现这里村民的文化追求和素质修养。

曾记得农村有一则标语,“乡村是我家,振兴靠大家”。我市乡村是每一位河源人的乡村,建设好乡村,也关乎每一个河源人的切身利益。再过几个月,春节就要到了,但愿河源每一个村庄都能以崭新的面貌,以沉甸甸的乡村振兴“硕果”来迎接远道回乡的乡贤们,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红利”!

张 涛






上一篇:学生作业家长负责?
下一篇:车祸司机被困驾驶室 东源消防迅速救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