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新区古竹镇“以红带绿 以绿促红”推动“红色村”建设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15日,记者走访江东新区古竹镇蓼坑村了解到,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培训学校旧址修缮项目已经完成了整体修缮工程,正在进行布展工作。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培训学校旧址修缮提升和史料展陈对外开放,是古竹镇保护、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的重要体现。古竹镇党委副书记李剑锋告诉记者,包括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培训学校旧址在内,全镇有19个红色革命遗址,目前,已完成改造任务的有4个,准备推进的有3个,剩余的计划在未来5年逐步实施,推动古竹镇“以红带绿以绿促红”,助力古竹镇高质量发展。
蓼坑村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一角
“红色村”建设如火如荼
蓼坑村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根据地,村里红色资源丰富,保留有冬坑子兵工厂、中共东江特委指挥所旧址、东江人民抗日总队旧址等革命遗址。驻古竹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蓼坑村第一书记黄伟宏介绍说,除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培训学校旧址修缮外,蓼坑村改造工程还有蓼坑村(榕丰)红色文化广场建设,主要包括有建设宣传墙,进行人造景观布置,加铺沥青、绿化等配套工程,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和人造景观区,对原蓼坑村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将其中的一楼改建成布展区,主要介绍蓼坑村红色革命历史。
目前,蓼坑村红色文化广场已基本建设完成,广场内红色文化长廊庄严、神圣,一路之隔的休闲公园则围绕村水塘改造而成,休憩平台、水塘亭已建成,还添置了一些运动器材,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通过红色革命遗址的打造,把蓼坑村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建培训基地以及研学教育基地。”黄伟宏说,今年五一期间,不少村民和游客称赞说,蓼坑村变化大。记者在现场看到,紧邻红色文化广场的一排民房,已有两户村民自筹资金改造,计划发展民宿,目前老屋已完成了外立面改造。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就全镇而言,古竹镇有陈家祠、中共东江特委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中共东江特委旧址、中共东江后方特委旧址、水东抗日井等19个红色革命遗址,其中涉及圩镇、新围村、蓼坑村以及上联村、水东村。
“古竹镇正依托蓼坑革命资源,推动打造蓼坑‘红色村’党建阵地,把‘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响农文旅品牌。”李剑锋说,江东新区及古竹镇正进行加大“红色村”建设,对相关遗址进行修缮,全镇已完成改造任务的有4个,准备推进的有3个,剩余的计划在未来5年逐步实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以红带绿,带动生态农业融合发展,变红色优势为精神动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使这一抹“红”提振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古竹陈家祠也正在改造之中。“古竹陈家祠不凡,比广州陈家祠还年长6岁,更是一座‘红色’祠堂。”东江革命历史文物(古竹陈家祠)保护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金友在改造现场告诉记者,这一“红色”祠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地下党交通员以陈氏祖牌为掩护巧妙传递情报被传颂至今,誉响东江两岸。今年80岁的陈金友在陈家祠讲解了23年,见证了古竹陈家祠一点一滴的变化。他说,如今,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一红色革命遗址,支持力度也很大,他越干越起劲。
如今古竹陈家祠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课堂。不少游客慕名到陈家祠参观,了解“红色”祠堂光荣革命历史,感受古竹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英雄事迹,灵魂也得到了洗礼。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红色革命遗址,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些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本土党史资料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李剑锋介绍,接下来,古竹镇将继续加强对革命旧址、遗址的保护,依托红色革命遗址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敏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