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载扎根乡村育桃李——记河源市道德模范江运连
春风化雨润桃李,无私奉献守讲台。源城区埔前镇第二中学教导处主任江运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着这一诗句。在从教的35年里,她凭着一颗求真务实之心、一腔执着育人之情获得了同事的好评、学生的爱戴。
因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近年来,江运连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课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语文骨干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河源好人”“河源市道德模范”称号。2023年第四季度,江运连还获评敬业奉献“广东好人”。
江运连给学生授课。
坚持因材施教 不断提高自己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教师的江运连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因而她不断学习新课标理念、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基本技能。通过个人自学、外出参观学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等渠道,进一步加强提升教学基本功、教学专业知识,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熟悉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特征,探索打造有效课堂,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课堂教学中,江运连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努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根据学科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如“赏析诗歌”“介绍一本好书”“介绍一处名胜古迹”“介绍我喜爱的一句名言”“复述新闻”“评述时事”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最近12年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江运连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状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打造“师生交流,和谐互助”的有效课堂,做到她的课堂学生来做主。她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
克服严重疾病 默默奉献自己
在源城区埔前镇第二中学一间教室里,江运连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三尺讲台上的她神采奕奕,谁能想到她其实身患疾病。2009年,由于颈椎脊髓长有胶质瘤,江运连的右脚和双手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灵活,面对病魔她从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岗位。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江运连利用寒暑假南下广州大医院北上北京天坛医院就医咨询。她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乐观对抗疾病,积极对待工作,从没有因为身体有难治之病影响工作,也从没有落下一节课。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要用全部的热情和生命做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誓言。
多年来,江运连一直牢记大学校训“为人师表,无私奉献。”这源于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源于对崇高理想的勇敢追求,她35年如一日,在工作中默默奉献。因爱而舍,因勤而舍,爱的是自己认准的事业,勤的是自己找准的坐标,而舍的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和活动。35年来,她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心无旁骛,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所以每届学生毕业她都送上一句话:“同学们,如果说我教会了你们什么的话,那么请你们也永远努力去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扎根农村教育35年,源于对家乡埔前深沉的爱,特别是对教育热爱、对学生热爱,一路走来,是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和家人的理解,一直支持着我、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农村教育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江运连淡然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曹志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