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须发于感
诗是一种文体。诗,文字精炼,语言含含蓄,引入典故,偶意深远。许多诗往往寥寥几个字,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如毛泽东的诗“天高云谈,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掘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长龙。”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坚强决心和坚定的信心。其诗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成为人们为完成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表示信心和决心的引语。
诗在我国唐朝已到达登峰造级的地步。许多唐诗流传千古,左右着人们的言行。如杜甫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成为世人要珍惜粮食的警句。
我读过许多诗,慢慢地就喜欢诗,并开始写诗,以诗来陶冶情操,表达情感。在实践中,我感觉到写诗应有发于感,源于感觉、感受、情感。
一、源于感觉。感觉就是觉察到的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耳闻目睹,通过思考想象,把所见所闻的事物,遵照诗的格式,用最精练的文字,并将文字升华,把它表达出来,就成为诗。今年八月中秋夜,我到河源市亲水道散步赏月,抬头望天空,明月高照,低头思母亲,想起母亲对我的谆谆教导,情感油然而生,诗意即发,便赋诗一首“中秋明月圆,母亲圆明月。夜行不识途,明月照我行”。中秋的月亮是最圆最亮最美好的。我把善良、慈祥、和谐、纯朴、忠厚、勤俭的母亲比作圆明月,把她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为人等等谆谆教导比作月亮的光辉,指引着我的言行举止。今年国庆节,我随父母返山村故乡,耳闻目睹家乡的巨大变化,便想到国家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决策,看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土地肥沃,稻穗和果实累累,看见护林放火,严禁乱砍乱伐的大字标语,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溪水清澈,看见山村公路畅通,看见家家都有新建的楼房,个个眉笑颜开,便激起我的诗意,于是我便作诗二首《家乡见闻》:“其一;田,重农耕着勤劳黑,果实累累。其二;山,护林防火禁乱砍青,林茂似海。其三;树;植树造林护好山秀,清泉哗流。其四;路,公助捐赠和集资通,村通公路。”另一首“随父返乡访老乡,进村喜闻桂花香。百座新房千盏灯,老大颜笑少青哼。”今年深秋,秋高气凉,我站在清池旁,抬头望明月,低头看清池,明月倒影池中,随着池中水波晃来晃去。多美啊!然而美不可获。于是,我便想起那些高不可攀的人与事,便题诗一首:“秋深天高,清池明月摇。皆赞婵娟真漂亮,谁能把它抱”。
二、源于感受。感受就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方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知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这反映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我写诗有许多是出于感受的,感受深了,诗的灵感来了,便把感受疑成诗。今年我随父返故乡。我的父亲生长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旧社会,生活贫困潦倒。我的父亲曾多次对我讲我的祖父母,老祖父母过的更是牛马不如的日子,生活极其艰难困苦,常常是朝不饱夕,衣不裹体。而我们生活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代人,生活像蜜一样的甜,十分幸福快乐。想来想去,便诱发了我的诗意,感受跃然纸上,便赋诗一首:“深山鸟儿咕咕叫,我今随父拜长老,祖昔孙今两重天,幸福莫忘辛酸年。”
三、源于情感。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诗文是情感的高度概括与表达。见诗见心。我作诗,有许多是表达情感的。在生活中,我发现有的男人身强力壮、读书少、智谋乏、工作难以信任。有些女人,其颜娇娇、其心刀刀、唯利是图、争名争利、为人险恶、其思想品德甚差,令人厌恶。有很多女人,其貌不怎样,而其心善良,与人和谐、俭朴、工作任劳任怨,不图个人得失,其品质高尚,令人起敬。出于这些情感,我题诗二首:“男不在壮,智谋则胜。女不在貌,善良则美。美得胜,胜得美。”“冬去春来雨纷纷,有遐漫游百花村。香不艳兮艳不香,又香又艳令人尊。”诗中反映了我的人生哲学。我不追求外表的华丽,追求的是品质的高尚。当然,表美质高那是最佳的了。
总之,写诗必须对事物有感觉,有感受,有感情;对事物的感觉越全面,感受越深刻,情感越重,其诗意就越浓,其诗的感染力就越强。
相关热词搜索: 写诗须发于感 诗在我国唐朝已到达登峰造级的地步。许多唐诗流传千古,左右着人们的言行。如杜甫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成为世人要珍惜粮食的警句。
我读过许多诗,慢慢地就喜欢诗,并开始写诗,以诗来陶冶情操,表达情感。在实践中,我感觉到写诗应有发于感,源于感觉、感受、情感。
一、源于感觉。感觉就是觉察到的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耳闻目睹,通过思考想象,把所见所闻的事物,遵照诗的格式,用最精练的文字,并将文字升华,把它表达出来,就成为诗。今年八月中秋夜,我到河源市亲水道散步赏月,抬头望天空,明月高照,低头思母亲,想起母亲对我的谆谆教导,情感油然而生,诗意即发,便赋诗一首“中秋明月圆,母亲圆明月。夜行不识途,明月照我行”。中秋的月亮是最圆最亮最美好的。我把善良、慈祥、和谐、纯朴、忠厚、勤俭的母亲比作圆明月,把她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为人等等谆谆教导比作月亮的光辉,指引着我的言行举止。今年国庆节,我随父母返山村故乡,耳闻目睹家乡的巨大变化,便想到国家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决策,看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土地肥沃,稻穗和果实累累,看见护林放火,严禁乱砍乱伐的大字标语,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溪水清澈,看见山村公路畅通,看见家家都有新建的楼房,个个眉笑颜开,便激起我的诗意,于是我便作诗二首《家乡见闻》:“其一;田,重农耕着勤劳黑,果实累累。其二;山,护林防火禁乱砍青,林茂似海。其三;树;植树造林护好山秀,清泉哗流。其四;路,公助捐赠和集资通,村通公路。”另一首“随父返乡访老乡,进村喜闻桂花香。百座新房千盏灯,老大颜笑少青哼。”今年深秋,秋高气凉,我站在清池旁,抬头望明月,低头看清池,明月倒影池中,随着池中水波晃来晃去。多美啊!然而美不可获。于是,我便想起那些高不可攀的人与事,便题诗一首:“秋深天高,清池明月摇。皆赞婵娟真漂亮,谁能把它抱”。
二、源于感受。感受就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方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知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这反映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我写诗有许多是出于感受的,感受深了,诗的灵感来了,便把感受疑成诗。今年我随父返故乡。我的父亲生长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旧社会,生活贫困潦倒。我的父亲曾多次对我讲我的祖父母,老祖父母过的更是牛马不如的日子,生活极其艰难困苦,常常是朝不饱夕,衣不裹体。而我们生活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一代人,生活像蜜一样的甜,十分幸福快乐。想来想去,便诱发了我的诗意,感受跃然纸上,便赋诗一首:“深山鸟儿咕咕叫,我今随父拜长老,祖昔孙今两重天,幸福莫忘辛酸年。”
三、源于情感。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诗文是情感的高度概括与表达。见诗见心。我作诗,有许多是表达情感的。在生活中,我发现有的男人身强力壮、读书少、智谋乏、工作难以信任。有些女人,其颜娇娇、其心刀刀、唯利是图、争名争利、为人险恶、其思想品德甚差,令人厌恶。有很多女人,其貌不怎样,而其心善良,与人和谐、俭朴、工作任劳任怨,不图个人得失,其品质高尚,令人起敬。出于这些情感,我题诗二首:“男不在壮,智谋则胜。女不在貌,善良则美。美得胜,胜得美。”“冬去春来雨纷纷,有遐漫游百花村。香不艳兮艳不香,又香又艳令人尊。”诗中反映了我的人生哲学。我不追求外表的华丽,追求的是品质的高尚。当然,表美质高那是最佳的了。
总之,写诗必须对事物有感觉,有感受,有感情;对事物的感觉越全面,感受越深刻,情感越重,其诗意就越浓,其诗的感染力就越强。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