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饮”珠三角迈出关键一步 该项目研究报告通过论证
本报讯 昨天,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通过专家论证,这标志着该项目工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下一步我市将为项目的尽快立项和动工做准备。
昨日,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在广州落下帷幕。专家评审意见认为,河源为保护万绿湖的水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直饮水工程的建设能保证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的饮水安全,符合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实施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并有助于加快水源保护区移民的脱贫致富。
据了解,该项目初步设想沿高速公路由河源至珠三角主要城市铺设密封输水管道,利用地势落差重力自流,直接从万绿湖向珠三角地区输入优质水源。主输水管道为两条直径2米的玻璃钢管,长约269千米,年输水量5.48亿立方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能够成功,它将是中国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补偿的范例。
市委书记陈建华表示,直饮水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河源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河源将切实保护好万绿湖的水源,并为项目的尽快立项、动工做好所有准备。市长刘小华表示,直饮水项目是河源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河源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幸福工程,无论是对河源还是对珠三角地区乃至全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不能浪费这一泓清水
核心提示:
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煌添可谓是万绿湖供水项目的“首创者”(最早提法为新丰江水库管道供水规划设想),16年来,这个项目一直牵动着他的心。昨天,当听到万绿湖直饮水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这一好消息时,他也在记者面前感叹道:河源终于没浪费这湖尽可勺来品尝的一泓清水,它将为河源人民造福,也将为珠三角人民造福了。这对而于他自己而言,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慰藉。
走进刘煌添家中,一眼望去,客厅正中央便是一幅新丰江电站1997年泄洪时的放大相片,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特意从照相馆里买回来的,每天看着它都会想到万绿湖供水项目,“这么多年来,我对这湖水的情感不变,对供水项目的信念不变。”
钟情于水的设想
“我对水是情有独钟”,刘煌添说,这种对水的情感也是促成新丰江水库管道供水规划这一设想的其中一个原因。上世纪80年代,“水是生命之源,未来之争将是水资源之争”这些话就深深印在刘煌添的大脑中;还在博罗任职的时候,一次他下乡检查工作时,博罗老百姓的一句“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喝的水却一天比一天差”更是触动了他。回到了河源,看着新丰江年复一年地储存着130多亿立方的一泓清水只是用来发电,之后流到下游便由Ⅰ类水变成了Ⅱ类、Ⅲ类、Ⅳ类水,刘煌添觉得太浪费了。于是他便想,如果这一泓清水能用管道输送给珠三角人民,当地人民老百姓他们大概也就不会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喝的水却一天比一天差”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省七届人大也曾多次提出议案,建议加强对东江流域的治理和开发。1989年,省政府批准立项,把东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研究列为广东省重点科研项目,1990年组织实施。当时,省近20个单位的13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专题研究并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治理开发东江流域的建议书,建议书中提到:新丰江水库只有改变目前的调度方式,即以防洪发电为主改变为以防洪供水为主,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下游用水,使水资源充分发挥综合利用的效益。刘煌添说,这是当年提出新丰江水库管道供水规划设想的又一因素。“既然科研课题组也提出改新丰江水库为防洪供水才能解决缺水问题,那管道供水将是可行的。”
另外,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闹水荒,对口扶贫河源的深圳市领导却知道突然发现河源有一湖碧水,当即提出万绿湖水能不能直供深圳?这让贫困的河源眼前一亮,也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评价和思考东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国内一些管道供水的成功例子则让大家对管道供水坚定了信心,于是,1993年,刘煌添与当时的市水利电力局的曹鸿利、孔异文等水利工作者一起提出了“合理利用新丰江水库的水资源,采用管道自流直供港、深、穗和东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作为饮用水源的规划设想。”
锲而不舍地的推动
据刘煌添回忆,设想提出后,1995年、1996年和1997年,河源市和深圳市的省人大代表连续三年形成议案提交给省人民代表大会,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合理开发利用东江水资源提供了富有开拓性的思路。1997年3月,市政府确定河源市城建综合开发总公司作为业主,主持从新丰江水库年引水3.5亿立方用管道输水至深圳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新丰江水库管道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因其他原因,项目并未推进。
之后,河源再一次提出了将新丰江水库(万绿湖)优质水资源用管道直接输往珠三角地区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论证形成了《新丰江水库(万绿湖)至珠三角城市管道分质供水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9年12月17日在广州通过专家评审。评审的综合评价是:该项目技术上可行,财务效益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广东省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煌添说,当年为了推动项目进展,市委还专门成立了市供水办,并由黄煜祯同志(原市政协主席)担任第一任主任。而自1994年提出最初设想以来,河源市的省人大代表也是每年都向省人代会提交议案,但10多年来,这个项目因种种原因,未有实质性进展。
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2007年,河源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结合专家意见,重新调整了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思路,把向目标城市供应生活用水变为向其提供直饮水,每年只需引取水4亿—6亿立方。这一新思路,绕过了“取水量”这一关键性的障碍,立即得到了许多水利专家的赞许。
刘煌添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项目改成直饮水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通过了专家评审,可喜可贺。作为老领导,刘煌添对这个项目的后续工作说了一句话: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他说但是,通过专家评审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后面的工作还有很多,市委市政府一定要排除万难,争取最后胜利。
刘煌添说,河源人一直希望“卖水”给珠三角。16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领导也一直在努力,这一举动还被媒体称之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要将河源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即使通过了专家评审,仍需加劲努力,只有等万绿湖的水到达珠三角的那一天,才算真正的胜利之时。
穗深莞已与河源签定供水框架协议
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受到珠三角城市的积极响应。经过多方积极又富有建设性的协商,截至目前我市已分别与东莞、深圳、广州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据了解,为加快万绿湖水资源开发,2008年我市成立了专门机构——河源市万绿湖水资源开发管理办公室,并加快了推介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的步伐,同时向目标城市直接供应饮用水的设想也得到了供水目标城市积极响应。
2008年7月11日,我市与东莞签订供水框架协议,计划项目建成后每年向东莞提供不低于2亿立方米水;2008年11月12日,我市与深圳达成供水框架协议,计划每年向深圳供应不低于2.5亿立方米的优质原水;2009年3月2日,河源与广州签订框架协议,广州市将在该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从河源获供应不少于1亿立方米的万绿湖优质原水。
据了解,预计万绿湖直饮水价格为几十元/吨,而目前市场上的桶装水价格为1500元/吨。相比之下,万绿湖直饮水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研究报告认为:项目有望成水资源配置范例
由珠江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院向专家组提交的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研究报告建议,该项目应尽快上马,才能造福于民。昨日,这个研究报告在专家论证会上获得通过。
据了解,该研究报告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直饮水市场调研,受水城市需求,水资源平衡,工程投资与项目经济评价,对东江水资源、新丰江发电的影响,对水库功能和管理体制的分析,对河源的带动作用。
研究报告对该直饮水项目进行了科学详细的评估。报告提出,2020年,该项目的年供水目标是3亿立方米,2030年实现年供水5.48亿立方米的最终目标。最终供水量分别占库容量的3.6%和入库流量的7.3%,供水保证率在97%以上,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该项目一期供水目标城市为东莞和深圳,二期为广州,总投资约470亿元。
研究报告结论认为,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取水量合适,环境影响小,经济上可行,项目在广东新的历史时刻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会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和实施生态补偿的范例,建议尽快立项上马,造福于民。
万绿湖,河源人的骄傲
到过河源的人,无不为万绿湖的万顷碧波所惊叹。壮阔!秀美!清澈!听到无数游客对万绿湖的赞美时,河源人是骄傲的,同时也是光荣的。
万绿湖,又名新丰江水库。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万绿湖”。建于1958年,库容量达139亿立方、年均进库水量61亿立方。水库水面面积370平方公里,积雨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七大水库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这湖水,河源人有理由骄傲。建库以来,万绿湖水质一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经检测,万绿湖水质稳定,呈弱碱性,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长期以来,为保护这汪净水,河源人民放弃了众多发展机会,付出了太多环保代价。因此,他们也是光荣的。
在全球性缺水、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万绿湖的天然净水,堪比“流体金矿”。河源人也清楚地知道,这湖好水更是包括珠三角城市在内的广东人的宝贵财富。
直饮水,千家万户的梦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珠三角地区水质性缺水甚至水源性缺水的问题日益凸现的今天,喝上万绿湖的水,成了每一个被万绿湖征服过的珠三角居民的梦想。
同时,关于万绿湖水的梦,河源人也是一梦十余年,那就是将万绿湖水输送到珠三角地区,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一广东人的骄傲。
曾经,不少人认为河源大力推动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就是为了“卖水”,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对于受水城市来说,提高饮用水质已成为事关珠三角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而能够供应一流水质和足够水量的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珠三角地区水质性和水源性缺水问题、提高该地区饮用水质的最好途径。
对河源来说,这一项目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扶贫工程,包含着河源人渴望走出贫困的梦想。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可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源,将更好地提高河源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巩固广东特别是河源生态建设的成果;同时,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加快山区发展,缩小河源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而加快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因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幸福工程,无论是对河源还是对珠三角地区乃至全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供”改“饮”梦想成现实
从1993年开始,河源人一直为推介这一湖“流体金矿”锲而不舍地努力,曾被媒体称之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2007年起,从新丰江水库引水直供珠三角项目由“直供”改成“直饮”。一字之改,出现转机,梦想开始照进现实,明眼人从中看出了重大变化。
因为“直供水”每年需要在新丰江水库取水10亿至20亿立方,而“直饮水”取水量只需其五分之一,每年只需引水4亿—6亿立方,仅占万绿湖库容的3.8%和年均进库水量的8.6%,不会改变万绿湖现有任何功能。
这一新思路,绕过了“取水量”这一关键性的障碍,立即得到了许多水利专家的赞许。2008年初,直饮水项目再现曙光,省水利厅允诺河源可取水6亿立方,省发改委立项调研。2008年7月,在广泛征求省直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我市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编写《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并提交给省发改委。
经过一系列地不懈努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提速,并得到了供水目标城市积极响应。当年7月11日和11月12日,分别与东莞、深圳签订供水框架协议;2009年3月2日,河源与广州签订框架协议。
昨日,在省发改委和水利厅的组织下,直饮水项目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召开,项目论证报告接受评审并获得通过。
这对于河源人和珠三角居民来说,梦想开始照进现实。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