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莫让公益设施成为城市的软肋

     据近日本报A4版报道,由于用的人少和缺乏必要的管理,槎城的公用电话亭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摆设”也就罢了,至少看起来还像那么回事。可是,槎城的电话亭或东倒西歪,或灰尘遍身,或光秃秃没了话机,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被人遗忘在街角。(见本报7月20日报道)晚餐之后,上街散步,偶然碰见这种“摆设”,还影响人的心情。
    相信不少上了年纪的市民,对公用电话亭还是很有感情。在座机还没有装进客厅,手机还没有流行的年代,电话亭,成了人们的首选。有人用它联络家人,道一声平安;有人用它与恋人“煲电话粥”,倾吐思念;危难关头,也有不少人用它拨打“110”。
    时移易世易变。座机装在客厅,手机揣在兜里,为我们的通讯立下汗马功劳的电话亭,则渐渐被人遗忘了。这也很正常,科技进步了嘛。
    可是,作为公用电话亭的管理者与维护者,将它遗忘,则说不过去了。
  据笔者了解,我市电话亭损坏严重的问题已经由来已久,可是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电话亭的管理者们的眼睛都没有向下看,所以看不到街头的实际情况?抑或这样的设施本身不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即使看到了也懒得去管?还是他们想管而有心无力?
   电话亭本是一个城市的公益用设施。但是,数量众多的电话亭放在大街小巷,如果管理不好,则有可能反倒成为城市的“软肋”。槎城的电话亭即是一例,不仅不能带给市民方便,反倒有损城市的形象。
    在采访中,本报记者曾致电公用电话亭的主管单位——河源某公司,但得到的答复是他们需要请示省公司的同意,才能接受采访。截至止记者发稿,一个星期两天的时间过去了,,也没有等来回复。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某些单位的不作为!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正在争取“创模”、“创卫”的河源,我们的电话亭可千万别成了那一颗“老鼠屎”。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话亭在内的城市公益设施则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长刘小华前日在视察我市文化宣传部门时曾指出,要着力提高河源的“软实力”。笔者以为,类似电话亭这样的公益用设施,不光是硬件水平的体现,也是“软实力”的载体。每天与市民和游客亲密接触的这些公用益设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形象与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要提高“软实力”,解决类似电话亭这样的“软肋”是当务之急。程癸键




上一篇:高新区一工厂两员工近日到河里游泳其中一人溺水丧命
下一篇:三岁小孩半夜迷路 在路上边走边哭 执勤民警助其寻亲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