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本报报道柏埔3兄弟撑起苦难家 如今他们成熟了
2005年3月,本报率先在本埠媒体中以《三个孩子撑起苦难的家》为题,披露了紫金县柏埔镇东升村朱志芳三兄弟的故事。4年多来,本报一直关注着朱志芳三兄弟的近况。8月9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柏埔东升村,见到了朱志芳兄弟三人。
朱志芳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带着二弟专程从深圳赶了回来。与四年前相比,兄弟仨精神了很多,也结实了很多。与健谈的老大相比,老二、老三话语仍然不多,问一句答一句。看得出来,少年时的经历在兄弟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然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的生活在让兄弟仨品尝到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地成熟了。
好心人资助住上了平房
记者看到,经过好心人的资助,以前住在两间四处透光、破烂不堪的瓦房里的兄弟仨如今已住进了新房。新房是混凝土平房结构,有125多平方米,除了客厅、厨房、洗手间外,仨兄弟和母亲一人一个房间。朱志芳说,他们早在2006年12月份就搬进去了,虽然至今没有钱来粉刷内外墙壁,但总算有个安宁的家,他们感到很满足。
住的条件改善了,兄弟仨把母亲从医院里接了出来,在家里养病,一家人也算团团圆圆。如今,母亲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还能够在菜园里种点青菜,偶尔还可以做点饭,照顾三弟朱云芳上学。
俗语话,长兄如父。
这4年多来,朱志芳一直负责照看着家中的两个弟弟。几年来,好心人寄来的钱,除去盖房子,还略有节余,仨兄弟就省吃俭用度日。目前,老大、老二都在外边打工,14岁的朱云芳今年准备上初中。老大朱志芳说,他们有个愿望,就是好好读书,报恩社会。现在只有三弟在读书,再苦再累也一定要供他读下去。
兄弟俩想找个稳定工作
由于小时的顽皮,朱云芳的右手有3根手指头受了伤,至今伸不直,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兄弟仨准备抽空去河源市人民医院咨询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手术把它弄直。朱志芳说,现在他们一家4口人均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趁着这个机会看能不能少花点钱,把三弟的手指医好。
现在新房装修需要钱,特别是老三动手术也需要钱,老大、老二的工作又极不稳定,特别是在外边工作,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到一些小厂工作,工资不高,这让兄弟仨觉得十分为难。自前年开始,老大朱志芳就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工作,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1500元,少的时候才1000元,除去吃住就所剩无几了,尽管如此,老大每月还固定拿出500元寄回家,给母亲和三弟做生活费。
老二今年18岁,从去年春季就出去打工了,一直偷偷摸摸地打散工,回来之前在深圳龙岗一家玩具厂做,工资不足1000元,还不包括吃住,但发了工资的时候,他也时不时寄个三五百元回家。老二说,经人介绍,他最近准备转厂,到深圳市区去打工,“里面工厂的工资更高些,也更安全”。
由于没读到多少书,又没有一技之长,兄弟俩的工作都很不稳定,他们最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就能给家里多寄点钱,让朱云芳尽早动手术,也让母亲早日康复起来,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道生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