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一些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其实是洗洁精加水稀释而成
核心提示:
根据甲型流感个人防护手册,勤洗手是预防流感的重要一环。相比甲流爆发前,市民的洗手意识有所增强,市区一些饭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配备了各式洗手液供消费者使用,但仍有不少场所未提供洗手液等洗涤用品。而洗手液的质量及卫生情况难以辨别,令使用者很不放心。
沐浴露的瓶子里装着散装洗手液。
洗手液配备反差大
前日下午,记者在餐饮场所及网吧、台球室实地探访发现,不少餐饮场所都配备了洗手液等洗涤用品,但网吧、台球室在洗涤用品的配备上几成空白。甚至连香皂、洗衣粉也不见踪影。“勤洗手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作为消费的公共场所,商家有必要提供最起码的洗手设施,如洗手液等。”在红星路一网吧,一位上网者这样表示。
就餐饮场所而言,洗手设施配备最为理想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品牌。在这些洋快餐的洗手区,设立了按压式水龙头,能够避免洗手后碰触开关时的二次污染,洗手液配备很充足,并设有相应的烘干设备。中餐馆的设施配置显得参差不齐。消费人群定位相对高端的餐馆,通常配置比较完善,不但设有洗手液、一次性毛巾或擦手纸, 也有烘干装置。但在这样的商家中,也有个别在洗手液中注水的痕迹。在标榜大众消费的餐馆,有的配置了洗手液,但大多不是原装洗手液,有的则没有配备。
洗手液让人不放心
即使公共场所配备了洗手液,但洗手液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在市区大同路的几家餐馆,商家提供的瓶装洗手液一看就知道不是原装货,外壳包装显示的是沐浴露,有的则显示是洗洁精。有的商家提供的洗手液,明显就是“葫芦里换了药”,外包装是知名品牌,可是瓶中的洗手液成色一看就是被调包过的。
“第一瓶洗手液是商场买的,之后都是用散装洗手液直接倒进瓶子中,换液不换瓶。”大同路一家餐馆的服务员毫不讳言。这位服务员说,洗手液用完后,打个电话就会有人送货上门,由于成本低,很多餐馆都是这么做的。
记者在餐饮门店和街头采访了多位消费者,一受访者表示,对于看不出品牌、批次、生产日期的洗手液,根本不敢使用。另一受访者表示,她曾因使用店家提供的洗手液而引起皮肤过敏,后来查清洗手液是洗洁精加水稀释而成的。也有受访者表示,洗手只是个人卫生习惯,平时并不一定非得使用洗手液,所以基本上不考虑洗手液到底是不是合格产品,而且单纯用肉眼也无法鉴别。
“因为使用洗手液引起皮肤过敏的病例很少见,但患者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洗手液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梁庆生说,为了避免洗手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最好选用质量有保证、一次成瓶的洗手液。
将组织专项检查
记者从市卫生监督所了解到,酒店、餐馆的公共洗手间为顾客提供洗手液已是一项较为普遍的服务内容,餐饮业等如果要提供洗手液,就必须使用合格的产品, 否则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该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前对这方面的监督相对薄弱,目前他们正全力配合创卫工作,对酒店环境、设施卫生等加强监督。下一步将对酒店、餐馆等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卫生、质量状况进行了解摸底,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禁止使用无证、无标识产品,以防止洗手液对人体造成危害。
据介绍,洗手液本身富含水及营养物质,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和更换不及时,就容易导致微生物生长繁殖,无卫生许可证、无标识的洗手液卫生质量更难以保障,会对健康不利。该负责人建议,在使用酒店、餐馆等公共场所的洗手液时,首先要注意洗手液是否有异味,防止产品超过了保质期限。此外,如果洗手液有分层或油水分离现象,最好不要使用。本报记者 叶能军 张紫辉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