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现代“吉普赛人”以车为家闯天涯 日子过得朴实却精彩

阅读提示:

      他们是都市中的吉普赛族,依靠一门手艺在各个陌生的城市中闯荡。他们以车为家,栖身之所只有弹丸之地,有时甚至以地为床,枕着星光入眠,但却可以 “朝发皖北,暮宿皖南”,日子过得浪漫又艰辛,朴实却精彩。这是一群来自安徽的专业 “补漏人”,到河源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市区,他们依靠“专修楼房漏水”的手艺讨生活。10 月8 日,记者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其中的喜乐忧愁。

“补漏人”在等生意上门。

以车为家走南北

      天黑时分,魏东和他的同伴开车来到市群艺馆旁,选了一块空地停好车,开始支锅做饭。从 9 月份开始,这个地方,就是他们临时的“家”。

      魏东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永兴镇人,他带着妻子一起出来帮人做补漏的活,和他结伴的还有另外3 户人家。按他们的说法,这门活已是皖北人的天下,“从内蒙到海南,都是我们皖北补漏人的版图”。魏东说,与他们镇临近的马店孜镇、程家集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干补漏的活,仅在广东省,就有近万辆补漏的车。

      “这种活,简单,跟人学一两天就会了。”魏东说,做补漏,1 个“生手”1 个星期就能成为“熟手”,然后买辆车,拉上材料,就可以天南地北地闯了,而且“皖北人能吃苦,不怕风吹雨淋”。

      “湖南、江西、山东……”魏东扳着手指数去过的地方,最后却放弃了,因为去过太多地方,自己都记不清楚了。但是,他们大多的人都喜欢往南方的城市中跑,因为南方雨水多,生意好做些,“我们是追着雨水跑,有下雨,人家才知道哪里漏水了。”在一个地方,生意好时,他们可以待一两年,生意不好就只待一两个星期。

      4 户人家一共4 辆车,除了一辆小面包,其余的都是小四轮,车上挂着醒目的“专修楼房漏水”的广告牌。白天,他们开着车四处招揽生意,车就是他们的工作室;晚上,则是他们的简易厨房和安乐窝。

      谈话时,魏东的妻子阿莲在一边准备晚饭。她从车里搬出小凳子、塑料桶、煤气罐等,然后从市群艺馆旁边的一个公用水龙头上接了一桶水,开始和面。

“今天晚上吃什么?”记者问。

      “下面条吃。”阿莲说,等会再做个“红萝卜炒土豆丝”,两人就能对付了。其余几户人家也早已忙开了。大家把做饭的家当搬到空地上,手脚麻利地和面、切菜,不一会儿,“滋滋”的炒菜声和香气就四散开来。

      “最麻烦的是用水。”魏东说,他们一般把车停在政府单位旁边,这些地方的人好说话,进去提水、洗澡也容易些。男人洗澡时,就找一个树丛一躲,或直接跑河里去;女人则在公共厕所里,或者搭一个浴棚。

      睡觉则在车上。记者看到,4 辆车的车厢都经过改装,上面架着木板,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床,被褥、枕头一类的则收在驾驶室里。最近天气热,魏东说他都是在地上铺张席子睡觉,因为蚊子多,每晚都要点蚊香。

      “天气冷了怎么办?”

      “加几床被子呗,太冷,就睡驾驶室。”

      魏东表示,“风餐露宿”对他们而言,已经是生活的一种常态。

“皖北”就是金字招牌

      “今天接到活没?”记者问魏东。“接了一个小活,才300 块,4 家人一起做。”到河源一个多月了,他们才接了三四个活。“今年的钱不好挣,可能与金融危机有关。”说到这里,魏东有点无奈。他说,往年每户一年能挣2 万多元,今年还只挣了七八千。

      “如果遇见一个不好的老板,就亏了。”魏东说,前段时间,他们接了一个“大活”,工程总计3 万多元,但到现在还没拿到付款,而光材料费就已自垫了1 万多元,因为人生地不熟,对方把手机一关,就很难找得到人。

      每天早上6 点,魏东把车开到市区各个市场门口,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流多,然后坐等生意。他们不愿意开着车在大街小巷晃悠,一是耗油,二是因为有自信,“‘皖北’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他们说。

      “皖北”能成为金字招牌,这其中自然有奥妙。魏东说,除了手艺好,关键在于他们用的是家乡特产的一种防水橡胶材料。记者看到,每辆车后都有个大的油桶和铁锅。有工作时,他们就支起炉子,用大锅熔解橡胶,令其变成防水材料。当然,这也是个危险的活,沸腾的溶液有时会溅出来,沾在皮肤上就会烫出一个个小伤点。

最不放心孩子的教育

      “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能挣到钱。”对于补漏这份要四处飘泊的工作,魏东的看法很实在。

      因为居无定所,他们虽然可以欣赏到各个城市的不同风景,但娱乐生活却一直很单调。魏东说,每天晚饭后,大家一般是在一起聊天,到八点多就睡觉了,以应付第二天的奔波。但是,相对于生活的枯燥,他最忧心的却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据介绍,皖北“补漏人”都是拖家带口地在外谋生,有小孩的家庭,如果孩子没到上学的年龄,一般都会带在身边,到了上学时再送回家读书。

      这4 户人家中,其中有一户带着一个3 岁的小孩。记者采访时,他始终跟在他妈妈的身边,显得很羞怯。本报记者 蒋安春 朱许龙






上一篇:农田有望“解渴”
下一篇:汽修店噪声频扰民被反映到本报网上报料平台 已经整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