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工学结合 开启职教新篇章

      2009年下半年,位于市高新区的港资企业利事威纸类制品厂为赶一批货,无奈之下向陈建华书记求助。陈书记将紫金职校推荐给了他们。经过双方的商谈及征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后,该校迅速组织学生为利事威企业解困,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帮助该企业成功渡过难关。为此,利事威企业在感激之余,还将一条生产线搬到了紫金职校,表达了对该校的充分信任,也为学校的学生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实践条件。
      11月中旬,紫金职校召开了2010届毕业生招聘会。来自全省的40家知名企业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了近千个工作应聘岗位。
      紫金职校的学生如此受企业欢迎,源于他们3年来对“8316模式”的成功运用与不断深化。“8316”即每年在校学习8个月,暑假期间学校统一组织到企业实践3个月,寒假期间自主分散就近实践1个月,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6个月。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暑假的几个月进行实践,满足了实践操作要求,又保证了在校学习时间。由于与企业签订合同,学校按1:100的师生比例配备教师驻企业蹲点管理学生,因而能尽量保护学生的权益与安全,使家长更为放心。学生实践获得的收入除扣除基本生活费外,还可用于缴清下一个学期的学费,基本实现了“零学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不同专业到各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也有班主任进行跟踪管理。这种“办学以企业为主体,专业以实践为核心,校企资源共享、教师与师傅互动、学生与工人互学、育人与生产兼顾”的工学模式使学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受益,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公肯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量增加,职业教育面临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全国职教形势趋热的大环境影响和鼓舞下,我市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从2007年至2008年两年间,我市投入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就累计达4.78亿元,新建、扩建校舍105699平方米。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去年全市中职、技工学校共招生17129人,其中教育部门主管的中职学校招生12025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与2008年相比,分别扩招3703人和2149人,增幅达27.6%和22%;中职、技工学校在校生37145人,其中中职学校在校生25351人,对比2008年分别增加8287人、4896人,增长率为28.7和24%。去年刚创办的河源理工学校更是实现了当年招生超3000人的“开门红”。随着招生情况的好转,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去年除建成了万人规模的河源理工学校外,和平职校、紫金职校、市职校、东源灵通职校、连平职校、市体育学校等中职学校也都在扩建。
      招生人数的变化显示出学生与家长观念的逐渐转变。过去千军万马硬挤独木桥,家长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上高中考大学的观念随着社会对技术工人需求量的增大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持续攀升而改变。近年来,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去年全市中职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6%。市卫生学校在去年3月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应邀参加招聘的卫生医疗单位就有137家,现场签约400人;和平职校也于去年3月和5月分别举办了两场企业招聘会,供需市场十分活跃。
      “出口旺才能进口畅”。就业形势好,成为吸引学生报读中职学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表明企业对中职学生的需求量大。现在中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他们对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学生的实操能力强,源于各中职学校不断探索与创造适用于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1+1+1”(在自己学校学习1年,在对方学校学习1年,再到企业实习1年)、“1+0.5+1+0.5”(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半年,再回校学习1年,然后到企业实习半年)、“2+1”(在校学习2年,到企业实习1年)、“1.5+1.5”(在校学习1年半,到企业实践1年半)以及紫金职校的“8316”等工学模式,加大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及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联系。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操作,学生们提高了理论素养,又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走出学校后都能够很快适应岗位,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促进企业从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信息技术型产业转变。
      近年来,我市中职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参加的省、市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如去年4月,全市有13名选手参加广东省第一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5个项目的比赛,就有8名学生荣获殊荣;11月,市教育局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了河源市第六届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全市有16所中职、技工学校的309名选手参加了7个专业11个项目的角逐。
      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市中职学校大力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种培训,二是一些学校大量招录了本科以上的优秀毕业生。通过这些举措,全市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据统计,目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和双师型比例由2006年的56%和30%跃升至现在的78%和60%。
      我们相信,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以适应经济发展为方向的中职教育一定能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本报记者刘忠娥 通讯员何利生






上一篇:与你们邂逅
下一篇:河源职校——我市第一所“国重”中职学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