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怎样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础学科,而作文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质量,也就是衡量语文教学的效果指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审题、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审题与确定中心是作文的第一步,要学生能从题目中准确地找出限定的习作范围和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分析课题时就要训练学生审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1、这篇文章写的是谁?2、“的”字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3、从题目看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又如,我布置学生写作《校园的早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1、“早晨”是哪里的早晨?2、中心词是哪一个?3、“的”是对哪个词的修饰和限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就能明确“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早晨”,“早晨”是这个文题的题眼,是这个题目的关键,是写作的重点和中心,“的”是对“早晨”这个中心词的修饰和限制,写作时只能写“校园”,不能写其它地方的。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时要通过具体的描写,使读者明确写作意图。
      培养审题的能力,还可以采用训练学生给课文的段落加小标题、用几个题型相似的题目比较分析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审题、确定中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能力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作文要“具有真实的内容”,而且要求内容要具体,这就要搜集、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些写作的素材是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来的,要培养学生搜集、积累作文素材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有多种: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下观察记录。如,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活习惯等,观察要入微,写的作文才有血有肉;2、扩大阅读范围,向学生介绍有益的书刊,要求摘录好词、好句,为自己习作时灵活运用。对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爱练笔的习惯;3、有计划地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外活动,寓作文教学于实践活动之中。如,我在布置学生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之前,有意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篮球赛。布置作文时,通过我的启发,有位学生写了篮球比赛的场面:“……篮球比赛开始了。八(1)班的队员个个生龙活虎,八(3)班的队员人人斗志昂扬。‘嘟’,哨声一响,裁判员把球高高抛起,双方争球的队员同时向上一跃,开始了激烈的争夺。八(1)班的张朋眼疾手快,夺到球后边拍边跑。这时,对方的一名队员猛扑过来,张朋同学灵活地做了一个假动作,使对方队员扑了空。然后,张朋就像闪电一样绕过另一个防守队员,双手把球高高地举起,向上一跃,把球准确无误地投进了篮筐。‘哗!……’观众席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现在该是初一(3)班发球了。队员韩强把球传给了于海涛。正当于海涛跨步要上篮时,八(1)班的朱小兵猛地跳起,从他手中巧妙地夺走了球,接着朱小兵又把球传给了篮下的张朋同学。只见张朋高高跳起稳稳地把球投入了篮内。‘加油!加油!’观众席上助威声此起彼伏。激烈的比赛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名学生把篮球比赛的细节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三、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达意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真实,才能使人感动。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便要准确、实在、恰如其分。学生习作在有了材料,能审清题意,有好的立意,能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往往喜欢滥用华丽的词藻、激昂的语句,孰不知适得其反,文章变得华而不实。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重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达意。培养这一能力可以从语文课中口头回答问题、书面回答问题、造句写片断等多方面进行逻辑训练,要求把积累的词语、佳句灵活地运用,能写出通顺、连贯、具体的句子,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经常练,反复练,从而达到说、写,具体生动、恰如其分地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积累的作文素材包罗万象,要引导他们进行分类整理,归类的作文素材便于习作运用时选择,否则学生容易乱套滥用、东拉西扯,使文章中心不明确。我们教师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启发学生按作文题目的要求,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从积累的作文素材中筛选真实、新颖、有意义的材料,有计划地安排哪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学生具备了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习作就能达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学生在作文写完后,往往表现出完事、满足、喜悦的心理,至于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还存在什么不足,是否还要修改,怎样修改,自己也心中无底。由于学生作文过程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认识过程,而这两方面反映在“作”和“改”中,才算是完整的过程,又是对生活的深化认识过程。因此,“改”的过程既是完善“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的深化认识过程。要使学生改好自己的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逐词逐句对照习作要求进行检查,做到精益求精。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自己修改的能力。启发学生认真逐句、逐段阅读习作,从读中发现问题。如,文中的标点符号对不对,有无写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楚,是否按要求写。通过修改自己的作文,使文章符合习作的要求。这样着力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克服传统作文中学生只知“作”不知“改”的弊端,使学生不但会写,而且会改。
      总而言之,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归纳起来就是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练笔,通过长期的训练,作文教学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概念的误区
下一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探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