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预报温度总是低于实际感受
7 月5 日,北京某电视台记者将一枚鸡蛋打在路面井盖上,3 分钟后,熟了;杭州,8月13日,一支酒精温度计仅仅在路面上比划了一下,红色酒精柱即刻突破了极限值,它的上限是 50℃。此前一天,两地的天气预报最高气温才分别为37℃与32℃;而当日两地实际最高气温测值为40.6℃与39.5℃。另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8 月13 日上海的最高温度可达摄氏39 度-40 度。这是1949 年以来,上海第一次在 24-72 小时的短期预报中提到40 度高温。而实际上,8 月13 日-8 月15 日,上海连续3 天,最高温度都超过了39℃,外滩实测地表温度接近 50℃。
8月以来,北京、济南、无锡、合肥等地猝死者达23 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户外作业的建筑工人、高楼外墙清洁工。然而,据天气预报显示,当时这些城市的最高预测温度均没超过40℃。
这主要是因为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体对气温的感受,并不能完全依赖对天气预报中气温的判断。
在气象科学上,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感温度,是指人们所感知的温度,它受到四方面因素具体影响,包括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简单地说,体感温度等于气温、太阳辐射作用、湿度这三因素之和再减去风速的修正作用。预报温度,是体感温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它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
由此可见,人体对气温的感受,并不能完全依赖对天气预报中气温的判断。目前的天气预报,大部分都仅限于告知“预报温度”,还很难做到对“体感温度”的预报。这也是为什么天气预报节目每每在预报各地气温之后,还煞有介事地加上一项“人体舒适度”。
为使各国的气象数据具有参照和共享意义,目前的气温都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天气测量标准,用置于严格规定的郊外环境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的,这一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参考指标之一。气象站的选址也会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热岛效应”作用,使得城市中的实际温度通常都会高于科学观测测得的温度。
上一篇:校园幽默(291期)
下一篇:蚂蚁的自杀任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