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农民只身“长征”4个月沿途拍摄2千多幅图片
未能走过泸定桥是陈克友重走长征路的一大憾事。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人类奇迹。槎城68 岁老农民陈克友只为想看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怎么走过长征的,今年4 月中旬至8 月底,历时近4 个月,走完了万里长征路。昨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把这次经历举行一次图片展,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长征体验,把长征精神植根在更多市民心里。
上网自制路线图
1967 年毕业于河源劳动大学的陈克友是我市城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热爱毛主席,敬仰毛主席,勤劳致富以后不忘感谢毛主席。重走红军长征路,是他计划已久的一项“工程”。
他说,早在2008 年,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那年,他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老家湖南韶山游玩,被当年红军走万里长征的精神深深震撼,促使他想去了解一下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从2009 年年初开始,他学会了上网,在网上把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都看了个遍,边看边做笔记,加上一直以来看历史书籍的积累,完成了长征“路线图”。记者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红军长征的出发时间、地点,以及一路行军所经过的地名。
渡口枕涛入眠
今年4 月份,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只身上路。第一站到贵州遵义,过娄山关、茅台镇,抵达四川和贵州交界的大渡河皎平渡口,当天晚上就住在渡口边一依河而建的旅社。说是旅社,其实只是河里几根水泥柱子支撑起的两层楼房。晚上把窗帘全部拉上,他仍然听得见身下的涛声吼叫。
通往金沙江两边的道路全是弯曲狭窄的山路,道路两边全是峭壁,一不小心就会从山路上滚落悬崖。为了拍摄到金沙江江水的汹涌以及当年红军渡江的遗址,陈克友坐着摩的在山路上盘桓了3 天,寻找最佳拍摄点。“从车上往下看,两眼直犯晕,就像在生死边缘徘徊一样。”
泸定桥上的遗憾
从皎平渡口,经过通安,后来他到了泸定桥边。泸定桥全长 101.67 米,1935 年5 月29 日中国工农红军曾飞夺泸定桥。虽然从小生活在东江河边,但从未见过如此湍急的江水,加上本身患有恐高症,一踏上泸定桥,铁索桥便来回晃荡,有如坐上了秋千。他试了几次,都于半路折返。
最后,他只好租摩托车绕道而走。他说未能从泸定桥上走一走,是他这次重走长征路的一大憾事,至今想来遗憾不已。
重新认识长征
在此之前,陈克友对长征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只是从语文和历史课本上得知的一些模糊的印象,只知道长征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次重走长征路,陈克友感到收获多多,最大的收获是对长征这段历史,如没有亲身体验,就无法真实与深刻地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险。他说,当时的红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粮食不够,御寒的衣物不够,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他们靠的是坚强的意志,与征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这次重走长征路,陈克友从今年4 月份开始,到了8 月份才回来,沿途拍摄了2000 多幅图片。他想把这次难忘的经历办起一次图片展览,让更多的槎城人感受到长征精神。
本报记者 张涛
更多信息详见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thread-62586-1-2.html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