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通天岩是否为“斗野居士”真迹 李焘后人寻先祖真迹

   

“通天岩”三个字的笔法、章法及字形皆与李焘亲题的“龟峰古刹”四字极为相近。

    “槎城之魁”李焘曾在河源多处留下题字,忠信至九连山道摩崖石刻“大嵩径”及《大嵩径记》即为其所书;金花庙的大门横匾“龟峰古刹”也是其亲手所题。近日,李焘的3 位后人及热心的网友“东江一舟”又在东源县仙塘镇泥坑东方红村的一个岩洞内发现了李焘真迹“通天岩”石刻。从“东江一舟”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出, “‘通天岩’三字,苍劲有力,颇见功底,其魏碑笔法与‘龟峰古刹’ 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东江一舟”等已将此发现告知市博物馆及东源县政府有关部门,他们呼吁政府能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石刻保护起来。

闲聊得知先祖留迹

    现年72 岁的李宜良是李焘第十三代后人,上个月的一天里,他与比自己年少10 余岁的故友闲聊于鳄湖九曲桥上。故友不经意间提起东源县仙塘镇泥坑东方红村有一个岩洞,洞里有李宜良的先祖斗野公的真迹。这番闲聊让李宜良萌发了探寻先祖真迹的想法。11 月20 日下午,李宜良、李锡欢及李伟云等3 位李焘后人与热心的“东江一舟”相约前往黄沙观看李焘祖父的墓地,期间,李宜良将泥坑村岩洞有李焘真迹一事告知“东江一舟”,几人便乘兴前往东方红村寻找岩洞及洞内的石刻。

泥坑岩洞喜见石刻

    东方红村一位叫何叔的当地人将众人带至岩洞所在的一座不到30 米高的小山下,在山下抬头向上望,即可看到岩洞洞口。

    “东江一舟”说,岩洞的洞口高2 米有余,从洞口进,众人即看到一面褐色的岩壁上赫然横刻着“通天岩”三个大字,刻面长约 3 米,每字约为1 平方米见大,为行书阴刻;石刻左右还分别有上下款。

    经仔细辨认,“东江一舟”等发现“通天岩”石刻的上款为“﹡两广军务少保兵部尚书﹡戴﹡为”,下款是“同年斗野居士前湖广按察使﹡﹡题,明万历己酉夏勒石”。由于风化等原因,上、下款共有五处漫漶不清。

    发现了石刻的李焘后人立即将题字誊抄在纸上。同时将发现摩崖石刻“通天岩”一事告知东源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市博物馆。

    昨日,市博物馆馆长黄东看完石刻图片后,认为“通天岩”三个字的笔法、章法及字形皆与李焘亲题的“龟峰古刹”四字极为相近。加之,石刻落款为“斗野居士”,黄东据此初步断定“通天岩”石刻是出自李焘之手。他表示,市博物馆将尽快到现场勘查。

    “明万历己酉夏勒石”,即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 年)夏天刻字于石。昨日,记者查阅李焘生平史料得知,1609 年李焘正好归隐在河源,这与刻石的时间也是相吻合的。据李焘生平史料记载, 1605 年,62 岁的李焘“因楚事纷繁,委蛇邀誉,党争激烈,愤然求去,回家(河源)退隐”,直至1612 年复官补任广西左江道按察史。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上一篇:刘天明受邀观看亚运 感慨农民工地位和待遇日渐提升
下一篇:为世客会筑就“防护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