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学习结出丰硕成果
前言:在今年第26 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市捷报频传,获得多个大奖,取得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拿河源中学来说,该校选送的8 个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四个三等奖。本期我们专访了河源中学科技创新课老师陈志能,听他讲述这些获奖背后的故事。
获奖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启发》,这篇科技论文的小作者本身就是客家人。他们怀着对客家传统建筑的兴趣和自豪,开始了这样一趟奇妙的旅程。他们收集文献资料、到实地考察采访,足迹遍布苏家围、和平林寨、源城区红光村、康禾仙坑村、紫金蓝塘等客家围屋较集中的地方。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把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和优越性总结为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5 点。文章在客家围屋对现代建筑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分析得有理有据,呼吁人们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传承前人创造的宝贵财富。这篇上万字的优秀调查报告获得了本次大赛科技论文一等奖。
《梅花属叶状地衣生物应激性表现与其生存机制内在联系的研究》,这个看起来有些深奥和专业的课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名学生随父母在黑龙江旅游时看到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地带和营养极度缺乏的岩石上,居然顽强生长着一种植物。他震撼了,他想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物以及它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当学生把这个课题报上后,陈老师简直难以置信。他觉得这个研究太专业,一名高二的学生很难做到这点。陈老师让学生三思这个课题的可行性。学生认真思考后表示要坚持做这个课题。于是,虽然困难重重,但学生和他的搭档们一直没有放弃。没有实物,学生们就叫黑龙江的亲戚邮寄过来。为了增强说服力,学生上网购买需要研究的其他地区的地衣石。这个研究主要靠做实验,学生设计了六大实验,每个大实验下还有若干小实验。其中有个实验要持续做24 个小时且每过一个小时就要记录下实验的变化。该生就在星期六做这个实验。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调好闹钟,每过一个小时醒来记录实验数据。然而即使这样,实验也不是一帆风顺。如果睡过头没及时醒来,他就只能把实验推到下个星期。有的实验没条件做,学生们就想方设法联系研究所或是专门的实验室,请他们帮忙。就是这种不言放弃的精神使该小组作出了整整64 页的实验报告!天道酬勤,该科技论文也获得了本次大赛科技论文二等奖。
《河源市康禾镇乡村特色温泉开发与建设研究》,这个课题是一名家住康禾的女学生提出来的。该生看到我市其他地方的温泉建设搞得如火如荼,自己家乡丰富的地下温泉资源却得不到开发,十分着急。于是她带着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和同学一起就家乡的温泉开发与建设中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小组的几名女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康禾镇进行了4 次全面的实地考察。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她们开始思考家乡温泉开发的思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篇论文同样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拿了三等奖。
研究性学习在摸索中前进
所有的科技创新作品都萌芽于一个叫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即综合实践课。由学生自选题目上报,老师审查后觉得具有可行性便同意开题。学生则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陈老师告诉记者,从2004 年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河源中学在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观出发,制订了《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9 年发展计划,即第一个教学循环为经验学习和经验积累阶段,第二个教学循环为经验总结和推广阶段,第三个教学循环为教学稳定化和常态化阶段。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已初步达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学生作品多次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家“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大赛中获奖。
然而,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却不那么容易。陈老师告诉记者,虽然该课有23 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最低毕业学分的16%。但该课程在实施方面还是比其他学科有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因为无大纲、无教材、无专业教师、无配套设备;课程开设的心理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以及定位、前景和出路等问题,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一切都还在摸索中。
此外,传统的育人观和成长观挤压着研究性学习的生长空间。认为从事这些研究是“浪费时间”的看法十分普遍,有些家长认为这样花时间研究会影响学习。但任何新事物的成长总趋势是向前的。虽然关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理论分歧,但仍有不少思想开明的家长十分支持自己的孩子。他们给孩子的实验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跟孩子一起去实地考察,帮孩子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每个获奖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份默默支持的亲情。
提升自学能力形成远见卓识
其实这些课题的研究并没有占据学生常规的学习时间,都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进行的。所以,一个课题要有成果,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复杂的课题甚至需要一到两年。虽然耗时耗力,但这样的研究和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预见力。
有个学生在2005 年就看到,河源市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特色不强,他觉得应该加以改造。于是他多方探究,做了一份景区特色开发报告。2006 年,时任市委书记的梁伟发有次讲话中就说到河源旅游景点没有特色这个问题,后来有的景区便开始着手改进。还有文中提到的研究康禾温泉开发的那几名学生,就在她们做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有一家大公司计划投资30 多亿开发康禾温泉。种种规划与学生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前瞻性和观察问题的敏锐度。但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来做推动,学生纵使有想法也可能只停留在脑海。
学生在课题的学习研究过程中,除了自学能力的加强,还有疑问精神的培养。经常会有学生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自己想到的问题告诉陈老师。有的问题很专业,超出了陈老师的知识范围。他就要上网查,或请教别人,自己弄懂了再去启发学生。他说,每次回答学生的提问都像“打了一场硬仗”。
知识和见识的增长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同学们说:“这次研究将我们的知识延伸到一个更广泛、更深的社会领域,使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积累了一份沉甸的财富!”除此之外,学生还学会了团结合作。
后记: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品德、健康、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的创新性学习和实践不仅能让青少年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使他们掌握科学思想,运用科学方法去处理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这门新兴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能让更多的学生增长实践的能力。
本报记者 邓琴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