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重视安全
上学路上,学生随意嬉耍骑车存在安全隐患。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如何考试、升学、择业,更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热爱和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泰戈尔
重视安全就是尊重生命
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命题,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近年来,因为各种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增多,灾难发生的频率加大,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也在加强。我们看到,针对地震、火灾、踩踏、恐怖袭击等开发生命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断涌现,实现了师资、课时、教材三结合。有的灾难发生频率较大的地区,学校会不定时地开展实战演练,模拟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防灾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这些活动提高了师生对于大灾大难的危机意识。
然而,现在有些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往往以教育讲解为主,实践起来也只是关注防范地震、火灾及拥挤踩踏等突发性后果严重的事件,即对于发生在学校里面危害学生生命安全的事件比较重视,主要侧重于安全知识和责任方面;而对校园之外比如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游玩安全、交友安全等涉及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问题却相对较少关注,或者虽关注了,但也缺乏安全技能和对策的教导,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不强,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形成他们的一种自护习惯。因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闹市街头甚至十字路口,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在骑单车的时候缺乏安全意识。他们或放开双手,或单手掌车头,或勾肩搭背地并行骑车,还有边打电话边骑车的。还有不少学生喜欢在惊险落差地段寻求刺激,有的喜欢试验玩耍某些危险物品,有的甚至骑着父母的摩托车在繁忙路段飙车显摆。又比如下河游泳,虽然有学校的再三警告、家长的反复禁止、甚至加上同龄人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也难以阻挡后来的少年们涉险的脚步。他们有的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有的知道但仍然冲动一试,因为别人嘴里传达出的危险信号缺少令他们信服的力量。
安全教育要注重实用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人生价值的承载体。每个人都有责任珍爱自己的生命。对于年少的孩子,成年人有责任向他们灌输珍爱生命的意识。学校作为培养孩子的摇篮,应该带着一种虔诚和严肃的态度审视学生的安全问题,把安全教育放在教书升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果学校的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只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教导和发放书面阅读材料等, 或者只有在诸如安全教育日,或是某时某地发生了安全事故时才举办一两场演习的层面上的话,就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其自救能力的作用。
如何让生命安全教育常规化,使生命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呢?有的学校已经在真正反思并重视这个问题。
有的学校在灾难预防演习过程中并不把全部的学生集中疏散,而是分批次进行,初中段和高中段分开。初中段进行消防安全演习的时候,高中段的学生在旁边观摩,之后互换角色接着演习。笔者认为,这样的交替演习和观摩,可以让学生在彼此间的观摩中发现别人在逃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观摩和反思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和参与热情。还有学校会突然进行一次无预警的安全逃生演习,事先不通知学生,而直接让学生真实地面对突发事件。过后再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下一步的安全教育。笔者觉得这样的演练比任何形式的说教更有价值。
生命安全教育只有这样实用化和常态化,才能真正让生命安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才能让每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存自救技能并合理运用,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质量。
安全教育家长也要给力
孩子最初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父母会从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但在实施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大人却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比如有的家长会常常教导小孩不要碰触电源插座,却很少有耐心回答孩子为什么不能碰的疑惑,而是简单的命令:不能碰,因为危险。如果下次看见孩子不听教导,可能就是惩罚,以让孩子“长记性”。这样,孩子慑于家长的威力,可能在家就不敢越过雷池,而一旦逃离父母的视线范围,就可能受到好奇心驱使而尝试各种之前被禁止的举动了。这样的后果是任何家长都不愿看到的。
如果家长能一开始就耐心讲解电流的危险性以及人触电的后果等问题,甚至可以在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带孩子感受一下电流,相信孩子经此经历后再也不会“以身试法”了。所以家庭安全教育也不能随便流于口头上的叮嘱,一定要付诸实践。
后记: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要警钟长鸣。只有长期地熏陶和影响,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习惯之中。它也是一项广泛的工程,学校和家庭除了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生命外,也应注重让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还要注重让孩子感悟生命的意义,让他们不仅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懂得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呵护大自然、乃至宇宙中的一切生命。
本报记者 邓琴琴
上一篇:龙川学子访赵佗公园
下一篇:加太空望远镜发现系外“超级地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