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语文课中的情感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改革也相应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改革,语文教学不能缺少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思想情感投入。课堂中投入情感教学是由《大纲》的要求所决定,也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动机所决定的。作者写文章总是有感而发,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无论作者要抒发哪种感情,他的情感都渗透在文章里,并通过恰当的遣词造句和篇章布局来表达。由此,我们不容置疑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情感投入的必要性,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注入情感教学呢?我在教学中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要创设富有情感教学环境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例如:我教第九册《小男孩》一课时,为了制造出一种“悲”的情境,开始上新课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文中小男孩寻找爸爸的过程及有家不能回,只能在离家不远的菜场的凉棚里过夜的情景。这部分感情比较强烈,也比较感人泪下的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悲文”中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悲的氛围,在悲的氛围中感受小男孩生活的悲惨,这样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要创造指导朗读的情感基调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又能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像第九册中《小男孩》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小男孩寻找爸爸的过程及有家不能回的悲惨生活。其他如《沁园春·雪》、《乡愁》、《别了康桥》、《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学生能否用丰富的语感朗读文段,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他们对内容理解的程度,对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朗读时感情就越真切。因此,要想学生读得好,老师必须帮助学生把内容理解好。为了使学生朗读时感情自然流露而非故作其态,老师在导读前的点拨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我在导读第九册课文《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先体会作者饱含激情的叙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再体会作者的情感升华,这样不仅串引全文的主要内容,又为学生的朗读注入了情感。使学生热爱祖国,并决心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情感油然而生。因此我就着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要把握“形象”注入情感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并使学生乐于接受课文内容与写作技巧。“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深刻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如: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替父从军的木兰,为先帝统一国家大业的遗愿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除人物形象外,还有其它可感的具体形象。茅盾笔下那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这些形象深入分析,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具有语音功能的电机调速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粮库数字测控及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