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你听说过或者使用过这些网络语言吗:

    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

    支持不叫支持,叫“顶”

    丑女不叫丑女,叫“恐龙”

    丑男不叫丑男,叫“青蛙”

    高手不叫高手,叫“大虾”

    低手不叫低手,叫“菜鸟”

    气死我了,是“7456”

    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

    就是不叫就是,叫“94”

    是啊不叫是啊,叫“42”

    不要不叫不要,叫“表”

    这样子,是“酱紫”

    悲剧叫“杯具”

    喜剧叫“洗具”

    什么叫“神马”

    有没有叫“有木有”

    ……

    这些就是风靡网络为万千网友口口相传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种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或火星文。而且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语言。由于字形怪异,对于不甚了解的人來说,被称为火星文、脑残文,但是对于经常在网络上聊天,经常上论坛发帖的人来说却是了如指掌,不是难事。

网语“入侵”学生作文

    网络语言因实时聊天、及时互动和简洁趣味性,往往呈现简约、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这种求快、求新、求异的特点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合拍,所以流行较快,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然而,有很多老师反映,现在学生写作文或者交流时,常常会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比如“童鞋”、“恐龙”、“杯具”等,这种完全网络化的语言,以及一些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如plmm(漂亮美眉),还有一些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如5476(我生气了),以及一些表示笑脸、哭脸等表情的网络符号令很多老师感到“头大”。对网络语言走出网络,“入侵”到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象,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忧虑地说,让学生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作文中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但也有人指出,汉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尤其是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有些生动、贴切的新词汇也可以逐渐进入到汉语的基本词汇中。语言教材既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要与时俱进,增加趣味感,让学生乐于接受。

    对此,学生们是怎么看的呢?龙川一中的一位高一同学表示,自己以前挺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的,但用久了也觉得没什么新奇感了,而且发现自己变得“词穷”,语言表达很单一。一位在龙川田家炳中学读高二的同学告诉记者:“我们平时写作文时,都有意识地不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因为担心老师会扣分。”河源中学一名学生也表示,平时就上网聊天或跟同学交流的时候会使用“神马”、“浮云”之类的网络热词,但是真正写作文的时候,网络词语用得还是很少。

    据市区几所学校的老师介绍,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们都是提倡和教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尽量少用网络语言。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了,加上网络语言流行时间不长,他们基本上都能很好地把握使用网络语言的时机和场合,

    记者电话采访了龙川一位农村教师,他表示,在农村由于网络条件有限,学生对网络语言还不够了解,学生们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在学生作文里几乎没有网络语言的使用现象。

    河职院教古典文学的李莉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她教的学生表达能力比前几届差很多,表现在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病句、错句、歧义的现象很多,经常会张冠李戴、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她认为,这是学生经常上网深受网络语言影响的一个原因。

    有语文老师表示,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一些合符语言逻辑的网络词汇,如“给力”,在作文中使用就没有什么不可,而且,用得好确实可以给文章添彩。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如果认同学生使用网络词汇以求新颖的话,就容易导致光怪陆离的语言现象出现。语言优美纯净才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础。

上海高考禁用网络语言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就明确规定禁用“神马”等网络语言,否则当错别字扣分。此举一出,一片哗然。

    有人觉得这是对规范语言使用的有效措施,母语的尊严应该得到捍卫。还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的核心特点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的快速口语,很多情况下既不注重语法,遣词造句也缺乏精心考虑,有快餐文化的意思,缺乏营养,对学生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高考规定与时代脱节了。有人认为,使用网络语言是一种创新,创新要融入现代社会,不要扼杀莘莘学子的创新意识。

    更有网友称,《人民日报》都用“给力” 啦!高考作文已经限定了写作范围,难道还要限定要写的内容吗?这是侵犯学生言论自由的权利。

    “网络词语能增添生活色彩,生活情趣,何乐而不为?”“不否认网络语言的缺陷,但不能一味否认网络语言的实用性和形象性!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有它的缺、优点。”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网络语言应该规范

    笔者也常常使用一些网络语言以让交流更轻松,但写文章的时候还是会规避那些新鲜词汇,因为不是所有的网络词汇都为大众所熟知,而且许多网络语言的用字很不规范,容易误导学生。但笔者认为,对网络词汇也不要一棒子打死,要看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确是语言有益的补充与创新,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像一些“童鞋”、“杯具”、“酱紫” 等网络语言,对传统的语言文字原貌进行 “改头换面”后鸠占鹊巢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理性和警惕。尤其要警惕网络语言对正处于语言文字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尚不稳定,辨别能力差,如果平时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随意省略,随意用近音字代替原字,长此以往,汉语的规范化将面临危险,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优美文字将被扭曲,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有专家建议把网络语言的“用武之地”限制在网络世界,而一旦到了现实中则必须予以严格的规范和积极的引导。如果在网络语言生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语言的新颖和快捷,更注重语言沟通和表达的顺畅和理性,这样才能促使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的有效补充而得到正常和健康的发展。

本报记者邓琴琴






上一篇:培英学校推普有成效
下一篇: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