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修辞“亮”文章
一、巧用比喻摹形象。
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但一定要“借物妙说”。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比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引发人去联想。如毕淑敏的美文《阅读是一种孤独》中,短短1700 多字,竟有20 多个比喻句。示例一:“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 一句,把“阅读者”比作“狼”,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读者的如饥似渴。示例二: “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此句用的是暗喻,连用三个喻体来比喻“好的书”,且喻体之间无一顿号,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借用排比增语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逼人,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兼格形式,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作文语言的气势。
三、善用夸张壮意境。
作文时,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文学作品中夸张的运用广泛,如 “他一年四季不说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拟人拟物显生动。
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散文家许俊文先生的《故乡的风》中的一节: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在这一节短短的文字中,无形的风被作者描绘得可见可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本节文字使用最多的就是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了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