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如何运用写生法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同样,我们在作文时,也要先从最基本的描摹练起,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法国有位叫莫泊桑的人,他的老师福楼拜是当时著名的作家。莫泊桑开始学写作时,老师要他每天到大街的十字路口去观察行人,然后把行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等等特征具体地描写下来。莫泊桑虽然觉得枯燥乏味,但他还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直到两年以后,老师才教他文学创作的方法。由于莫泊桑对各种各样人物的特征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他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终于成了一代文学大师。由此看来,想要把作文写好,必须从“写生法”开始。

      什么叫“写生法”呢?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人、物,用文字准确地描写下来。“写生” 哪些人或物?又该如何去“写生”?这是必须搞清楚的。比如,有一次,看到秋天来了,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歌颂秋天的作文。由于现在的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因此竟有人写出了“秋天油菜花一片金黄”; “秋天青蛙呱呱叫个不停”和“秋天知了唱着动听的歌曲”等等不合时令节气的语句来。还有一次,老师让大家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结果,许多同学在写外貌时,都有“弯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等句子。其实每个人的外貌都是各不相同的,就连孪生兄弟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在练习“写生” 时,最好从常见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开始练起,练好了这些,我们在写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而不至于“张冠李戴”、“千人一面”了。

      至于如何去“写生”,我们不妨从古人那儿学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清代作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节选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可见,要熟悉每一样事物,没有“明察秋毫” 和“细察其纹理”的本领和习惯,是不行的。有许多事物,我们不是没有见过,而是往往 “熟视无睹”,没有做有心人,没有仔细地做过观察。到要写的时候,又怎么能写得详细具体呢?其次,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除了注意它的形状、色彩、动态等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方面,比如花的瓣数,叶的脉络;人的眼神,手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的方面我们往往会疏忽大意。其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同学写“桃花”,只写了它的颜色是“粉红”的,它的形状是“怒放” 的,却写不出它的瓣数,写不出它的花蕊是怎么样的。有的同学写人的眼睛,只写了是 “明亮”的,是“大大的”,就是没写眼神里包含着什么,是“兴奋”?是“羞怯”?还是“生气”?一概没有写。什么原因呢?平时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吧。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你刚才讲的道理我都知道了,可我没有这个习惯怎么办?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讲道:“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反复实践,养成习惯。叶老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学游泳,不下水就永远也学不会。下水机会多了,慢慢地就会摸索到游泳的方法来。作文也是这样。平时多注意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多做些积累素材的笔记,日积月累,你的库存就会丰富起来的。到那时,我们在作文时,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下笔如有神。即使是要我们写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如果把平时观察到的细节用进作文里去,同样也会能写得栩栩如生的。






上一篇:父亲
下一篇:善待失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