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面层层“剥笋”
从黄瓜海带汤的变鲜到发现“谷氨酸钠”,池田教授运用的就是层层剥笋的思考方法。在记叙文写作中,人们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就像层层剥去笋壳那样,层层相因,层层递进,用单一的线索,从纵向挖掘,有步骤、有层次地一步步让“笋肉”逐渐显露出来。或把思路、感情推向深入;或把事件、情节推向高潮;或把环境、人物推向 “完美”。正如德国杰出的悲剧作家席勒所说的:“艺术永远是一个事物,作为达到他悲剧的目的工具,他首先把这个事物发生的所有的个别的光线都十分节省地收集起来。这些光线在他的手里就变成点染众人心灵的闪电。一个新手往往会把惊心动魄的雷电一撒手,全部朝人们心里抛去,结果毫无收获;而艺术家则是不断放出小型的霹雳,一步步向目的走去,直至完全穿透别人的灵魂。只有逐渐推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别人的灵魂。”
成功作文的立意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文章立意要深,必须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
“层层剥笋法”往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登堂入室,一层比一层更接近事理本质。这一层与下层的关系就像逻辑链条一样紧密相连,使说理更加充分。文章的结构对行文的各层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鱼贯而行,环环相扣。
如写景,许多同学只是绘形绘色,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这几句话则不然:“这几株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因为这砖缝里没有足够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他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真了不起!”显然,作者超越了绘形绘色的表层描写,而透过现象,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了其神韵,自然出手不凡。再如父母吵架,本是生活中烦恼的事儿,可有位同学透过现象发现了其中的本质意义:父母都是因为热心于工作,而疏于家务,于是因“柴米油盐”而“吵架”。这“吵架”的表层现象中却蕴含了父母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据此立意,作者写出了一篇既富生活气息,又具现实意义的优秀作文。
在议论文中,人们更是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是常见的递进式思路。如《反对党八股》是通过“摆情况”、“论危害”、“提办法”的论证方法,批判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在列举这八大罪状时,毛泽东便是运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来论证的:前面五条 “罪状”是用现象去剖析党八股的危害。从第六条开始作者从理性分析“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而第七条“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就更深入地点出党八股的巨大危害性。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既充分又周密,令人坚信不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