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老校的校史文化育人轨迹
一、百年校史文化孕育了学校精神文化
百年历史的阳明一小曾经历旧中国的血腥风雨和日寇铁蹄的践踏,也曾迎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朝阳;曾遭遇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的切肤之痛,也曾沐浴改革开放和煦的春风。学校创办初期,一直奉行王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君子之行顺乎理”等理学思想。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努力奋斗、健康成长,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战争年代,这里成了革命的摇篮,1940 年春成立了中共阳明小学党支部。中共和平县委组织部长刘惠兰曾在学校任教。党组织曾经把一大批革命 “红小鬼”送到这里上学,为他们日后参加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继承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结合学校教育现实的需要,解放后学校又重新确定了“团结、诚实、勤奋、进取”的校训。这一校训将教育理念、精神、文化、智慧凝聚起来,形成了安贫乐道、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勇敢精神;爱校与感恩的情结。她百年的建校史,就是一部学习、实验、改革、发展的历史,涌现了一大批如谢水娣、梁勇、黄新福、谢秋燕、何玲贞等国家、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桃李遍天下”。也成了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支柱。
二、以百年校史文化为载体,开展文化育人活动
(一)抓好纪念活动,使教育传统化
校史育人,应该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存在于常规管理中。因此,校史教育只有让师生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在校史教育中,学校根据儿童的不同接受能力,坚持校史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各种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如请老校友进课堂宣讲校史,师生大讲校史故事,使校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成为自觉的行动。
(二)坚持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
面对“爱国主义教育过时”、“理想教育过时”的挑战,学校坚持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不动摇。通过校史的学习,让大家进一步统一认识:爱国爱乡,更要爱阳明一小。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校史知识知多少”、“参观校史陈列室”、“国旗下讲话”、“为学校添光彩”等系列活动,规范了“升国旗、唱国歌、系红领巾、敬队礼、佩校徽”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红领巾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监督岗”作用,并聘请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校友担任校外辅导员。在校史学习过程中,阳明一小引导全体师生将校史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突出学校文化的“爱国爱乡”核心价值观。
(三)形成制度,使校史育人系列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在小学生中开展 “校史育人”? 通过校史的学习,阳明一小根据“一个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理想教育的结合和实践)、两个切入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少先队活动)、三条渠道(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四项制度(坚持党支部领导、加强师德规范、抓紧常规管理、严格检查考评)”的思路开展工作。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举行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科技活动,举办征文、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等,让师生充分展示才华,尽情抒发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量。
三、百年校史在创新发展中熠熠生辉
回顾办学历程,展望发展前景,阳明一小始终坚持“于常规教育中求深化,在巩固基础上有创新”,视学校世代相传的校史文化为瑰宝,并依据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由过去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真正将教育融于经济、社会之中,赋予校史创新的内容,使校史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步,把校史文化的发展创造性地纳入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使专业发展的知识范围,从课堂教学扩大到整个学校教育;把校史文化的发展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地与整个社会相连;把校史文化的发展成为培植师生创新元素的重要环节。由此,进一步认识校史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把校史文化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研究,以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理念和融教育于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思路去办学,去谱写学校新的历史,促进学校向现代化发展。
校史是足迹,是师生和时代匆匆步履的印记;校史是文化,是学校长期建设孕育的精神;校史是诗,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隽永的含义;校史更是哲学,那平凡的履历中透射的是借鉴和启迪的哲理。探寻阳明一小的百年校史文化,人们更易从教育传承的视角去观照学校的教育细节,归理学校的教育作为,领悟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明晰她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书屋趣话
下一篇:我市教育收费工作受肯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