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探寻百年老校的校史文化育人轨迹

     和平县阳明镇是一座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与具有深远历史底蕴的古郡。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太多先人的足迹;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先贤的灿烂文化。阳明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阳明一小)就是以明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前身是清光绪32 年(1906 年)创办的县立高等小学。校址在三义宫。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数易校名, 1981 年改为阳明第一小学至今。历经百年,阳明一小形成了独特的校史文化育人的教育特色。在新世纪,这一代教师群体在百年校史文化的指引下,教育特色更加鲜明。

      一、百年校史文化孕育了学校精神文化

      百年历史的阳明一小曾经历旧中国的血腥风雨和日寇铁蹄的践踏,也曾迎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朝阳;曾遭遇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的切肤之痛,也曾沐浴改革开放和煦的春风。学校创办初期,一直奉行王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君子之行顺乎理”等理学思想。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努力奋斗、健康成长,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战争年代,这里成了革命的摇篮,1940 年春成立了中共阳明小学党支部。中共和平县委组织部长刘惠兰曾在学校任教。党组织曾经把一大批革命 “红小鬼”送到这里上学,为他们日后参加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继承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结合学校教育现实的需要,解放后学校又重新确定了“团结、诚实、勤奋、进取”的校训。这一校训将教育理念、精神、文化、智慧凝聚起来,形成了安贫乐道、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勇敢精神;爱校与感恩的情结。她百年的建校史,就是一部学习、实验、改革、发展的历史,涌现了一大批如谢水娣、梁勇、黄新福、谢秋燕、何玲贞等国家、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桃李遍天下”。也成了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支柱。

      二、以百年校史文化为载体,开展文化育人活动

      (一)抓好纪念活动,使教育传统化

      校史育人,应该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存在于常规管理中。因此,校史教育只有让师生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在校史教育中,学校根据儿童的不同接受能力,坚持校史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各种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如请老校友进课堂宣讲校史,师生大讲校史故事,使校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成为自觉的行动。

      (二)坚持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

      面对“爱国主义教育过时”、“理想教育过时”的挑战,学校坚持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不动摇。通过校史的学习,让大家进一步统一认识:爱国爱乡,更要爱阳明一小。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校史知识知多少”、“参观校史陈列室”、“国旗下讲话”、“为学校添光彩”等系列活动,规范了“升国旗、唱国歌、系红领巾、敬队礼、佩校徽”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红领巾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监督岗”作用,并聘请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校友担任校外辅导员。在校史学习过程中,阳明一小引导全体师生将校史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突出学校文化的“爱国爱乡”核心价值观。

      (三)形成制度,使校史育人系列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在小学生中开展 “校史育人”? 通过校史的学习,阳明一小根据“一个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理想教育的结合和实践)、两个切入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少先队活动)、三条渠道(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四项制度(坚持党支部领导、加强师德规范、抓紧常规管理、严格检查考评)”的思路开展工作。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举行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科技活动,举办征文、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等,让师生充分展示才华,尽情抒发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量。

      三、百年校史在创新发展中熠熠生辉

      回顾办学历程,展望发展前景,阳明一小始终坚持“于常规教育中求深化,在巩固基础上有创新”,视学校世代相传的校史文化为瑰宝,并依据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由过去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真正将教育融于经济、社会之中,赋予校史创新的内容,使校史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步,把校史文化的发展创造性地纳入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使专业发展的知识范围,从课堂教学扩大到整个学校教育;把校史文化的发展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地与整个社会相连;把校史文化的发展成为培植师生创新元素的重要环节。由此,进一步认识校史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把校史文化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来研究,以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理念和融教育于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思路去办学,去谱写学校新的历史,促进学校向现代化发展。

      校史是足迹,是师生和时代匆匆步履的印记;校史是文化,是学校长期建设孕育的精神;校史是诗,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隽永的含义;校史更是哲学,那平凡的履历中透射的是借鉴和启迪的哲理。探寻阳明一小的百年校史文化,人们更易从教育传承的视角去观照学校的教育细节,归理学校的教育作为,领悟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明晰她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书屋趣话
下一篇:我市教育收费工作受肯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