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了。这句话可以改为: “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较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 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 “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明白的通顺的话,把本来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比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1)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2)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上一篇:比较异同法的运用
下一篇:关上门,打开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