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跟风种养 自产自销 我市农产品遭遇“皇帝女儿难出嫁”

     在河源,处处都有投身于农业发展的创业者身影,这一支热火朝天的创业大军,托起农民群众种养致富的新希望。可半年来,本报接到多次农产品滞销的求助,猪价下降猪农不愿低价出售、荔枝滞销、蜂蜜滞销、火龙果滞销等,价贱伤农的情况屡见报端,引起相关部门及市民的关注。

      其实,我市也有不少种养产品已得到市场认可,比如鹰嘴桃、猕猴桃、花生、茶叶、板栗等产品供不应求,成为畅销产品。与此相比,这些滞销的农产品境遇怎么会有如此大差别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相关部门和种养户。

 

现象 滞销!还是滞销!

      今年3 月份,连平溪山镇百高村数十亩甘蔗、紫金义容镇夏堂村10 万斤萝卜相继陷入了滞销的局面,有网友帮忙在论坛上发帖求助,但收效甚微。最终本地企业伸出援手,尽可能地帮忙消化一些滞销品。

      到了5 月份,猪价骤降使得不少猪农损失惨重。在市郊某小型养猪场,猪农刁先生也“望猪兴叹”,“附近有几家养猪场干不下去就撤了,地租要加,猪价又跌,所以他们干脆转行不养猪了。”记者了解到,刁先生原本想着再扩大猪舍的,可现在几个月过去了,猪价还“僵持”在7 元,他不敢轻举妄动。眼看着一批批猪等着出栏,刁先生和老婆决定看看行情再出手。“现在减小规模了,好几个猪舍都空着。一头猪仔要600 多元,成本太高。”刁先生告诉记者,他除了减小规模外,还想办法降低成本,到龙川的农村收猪仔, “农村的猪仔才400 多,我还收了几头母猪回来,尽量控制成本。”

      前段时间,东源、紫金、龙川等地蜂农的春蜜也滞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东源县和紫金县就有近20 万斤蜂蜜未能销售出去。本报记者还联系了多家企业前去“团购”蜂蜜,为蜂农解决部分蜂蜜。另外,今年还曾出现荔枝、火龙果等产品滞销的情况。

 

访谈 适应市场的“阵痛”

      前天,记者再次来到高新区榄坝附近,在刁先生的养猪场另一侧,记者看到刁先生夫妇养的鸡、鸭、鹅,迎合了现在市民追求饮食的“土味”,“现在市场卖走地鸡要22 元一斤,我这里卖20 元一斤,都是熟人过来十几只十几只地买走。”刁先生说,目前家禽养得不多,但也算是“多元”发展。另外,刁先生趁夏天狗仔便宜,买回来了十几只小狗,养到冬天还可以卖个好价钱。刁先生充分利用猪场地方大的优势,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种养也要适应市场,逐步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卢今昉认为,目前个体户的产品滞销,是在适应市场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只有顺应市场调整好自身的产品,方可达到收益的目标。

      早几年龙川有地方种植脐橙、奈李等水果,至今剩下脐橙相对让市民熟知外,奈李已经基本没有种植,被市场淘汰。“灯塔的火龙果是个新品种,是红心火龙果,而且口感也很好,但是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适应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卢今昉说。

      “有些农产品滞销,多为个体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卢今昉强调,“单兵作战”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形成产业化、集体(公司)化,产、销分工合作,统一宣传推广,才能尽快得到市场认可。“现在市面上畅销的产品,基本都是由公司生产销售的,没有哪个产品由个体户能做出特色,做出效果的。”卢今昉分析,拿蜂蜜来说,东源、紫金、龙川都有不少蜂农多年来一直坚持养蜂,均是自产自销,没有完善的组织经营管理,当遇到春蜜大丰收,产品必然会遇到无法大量销售的难题。

 

原因 个体种养出现滞销

      “其实这些产品滞销都是局部现象,都是因为创业投资者对市场把握不准造成的。”根据以上产品的滞销难题,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科长卢今昉介绍,这些滞销产品的经营者基本是个体户,以单打独斗的形式、游兵散勇的规模创业,很容易造成农产品滞销问题,而且他们主攻的多为季节性的大众产品,在短期销售及长期保鲜方面依然是短板。

      “去年猪价看涨厉害,我加大了投入,加上是新入行的猪场,今年猪价一跌下来,对我们的杀伤力很强。”猪农刁先生坦言,在个体养猪业中,价格飘红时都会有创业者“冲进来”,到价格下跌时,又顶不住压力,只能铩羽而归。 “都是盲目跟风闯下的祸啊!”刁先生表示,猪肉是常见的肉食品,价格的波动也与物价紧密相关,目前只能稳扎稳打,等待猪价飘红的春天。

      卢今昉分析,从滞销农产品的种类来看,与个体户不擅长经营管理也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市特产不会有滞销的现象出现,它们主要是以公司运作、集体运作,形成品牌就不愁找不到买家了,如板栗、大豆、花生、桃子、蓝塘猪等,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说,早几年一些县区也出现冬瓜、生姜滞销的情况,均属于局部现象。另外,如荔枝、火龙果、蜂蜜等产品滞销,也是因为个体种养户对市场不了解,对信息掌握不够,所以不敌外来产品,导致了“地头蛇”压不过“过江龙”的局面。

 

对策 种养要围着市场转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叫得上名的产品并不少,如连平的鹰嘴桃、忠信的花生、龙川的脐橙、龙川的牛筋糕、东源的板栗、和平的猕猴桃、紫金的蓝塘猪及源城的三宝系列特产。这些农产品扬名珠三角,并深受追捧。

      而从上述农产品滞销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产品的产与销基本都是自己经营,没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全都靠“运气”销售,遇到“运背”的时候,产品只能积压。“我市那么多蜂农养蜂,却还没一个本地的品牌。若能够经过加工包装,不但解决了大丰收后的储存问题,还更有利于推广宣传。” 卢今昉还提到邻市梅州也产蜂蜜,但他们能够改变意识,加工生产出了蜜糖茶等系列产品,因此蜂蜜产品的价格也上了一个档次。

      以蓝莓为例,它是一种在我市刚开始种植不久的品种,被誉为“浆果之王”,市场价格每斤近百元。记者在仙塘蓝莓基地了解到,该基地种植了超过200 亩的蓝莓。同时还有5 个大棚专门培育蓝莓种苗,每个大棚育苗近 18 万棵。“这些苗到哪里都有销路,最近船塘拉了上万棵苗去。”育苗工人刘师傅告诉记者,除了种植200 多亩蓝莓的收成外,育苗的收成也占很大一部分。

      “他们就是看准市场,为自己的产品定位,这才得到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利。” 卢今昉对创业投资者建议,一定要看准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寻找合适的农产品进行投资经营。






上一篇:群众举报一团伙在市区文化广场飙车 警方出击抓人扣车
下一篇:今年上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2%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