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逃难到他乡被东源一户人家领养 7旬老太寻找娘家人
75 岁的罗招英唯一的心愿便是找到娘家人
70 年前,战乱中逃难,年仅5、 6 岁的罗招英和姐姐在老家被家人送上船,一路来到河源。姐妹俩被带下船后,罗招英被东源县灯塔镇莲塘村一户姓伍的人家领养,姐姐却从此下落不明……
如今,75 岁的罗招英已为人曾祖母,儿孙满堂,但每每念及远方的故乡,失散的亲人,总是感怀身世,不由潸然泪下……
70 年来,罗招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失散的亲人,也盼着能和亲人见一面,却多次寻亲未果。
少小忽离家
据罗招英回忆,小时候,在家乡常常看到日本人的飞机从屋顶上空掠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到处人心惶惶。当时罗招英只有5、 6 岁,以此推算那一年大约是 1942-1944 年之间(具体不清),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终于,某一天,罗招英和姐姐被家人送上了一艘大船,当时船上还有很多人,场面有些混乱,岸上也来了许多送行的人,听到很多人在哭,罗家人也在哭……
尽管现在已经是古稀老人,但罗招英依然记得,当时她身上穿的是一套红色裙子。她和姐姐一起被送上船后,在船上大约过了一天一夜,一路到了河源,下船后,姐妹俩被分开了,罗招英被东源县灯塔镇莲塘村一户姓伍的人家领养,同行的姐姐从此下落不明,亦再无家乡音讯……
一别隔天涯
被领养后,虽然养父母非常疼爱她,但突然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年幼的罗招英心中充满了恐惧,她整天哭,只想回家……
1956 年,长成大姑娘的罗招英经人介绍嫁到了邻村梨园村赖家,相继生育了5 个儿女。已为人母的罗招英,没有中断对故乡的怀念,反而越来越想念自己的父母亲,常常到灯塔镇上打听,看看有无外乡人过来寻亲的。
“在老家经常有鱼吃……”对于老家的印象,罗招英只记得,门前有一条河,经常有人撑着小船来往,家门口还有一口古井,远处,能看到一座白色的古塔,自家房子后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间很大的古庙,逢年过节就会有很多村民聚集在古庙里搞活动。
“家乡没有种田的,都是到集市买米的。”罗招英说,“我父亲名字叫罗金胜,姓‘罗’肯定没有错,但名字‘金胜’是乡音,怎样写我不清楚。”印象中,父亲经常不在家,家中有四至五兄妹,哥哥最大 ……除此以外,罗招英一直没想到更有价值的线索。而当年罗招英身上有没有字条无人可知,就连当年穿的那条红裙,也没有保留下来……
到底自己是哪里人?家乡何处?罗招英做梦都想知道……
寻亲路漫漫
上世纪70 年代,有一位外乡人来灯塔寻亲,还来了梨园村罗招英家,两人见面说起寻亲之事,虽知条件不符,并非各自要寻找的亲人,但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互诉往事感怀身世,不由得痛哭失声。罗招英的二儿子赖育新说:“直到现在,母亲只要看到电视剧里的日本兵,就会忆起往事,伤心落泪。”
儿孙们都很理解老人的心情,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帮忙寻亲。前不久,罗招英的孙女在网上发了一个帮奶奶寻亲的帖子,得到一个消息,原来,中山市也有一位姓 “罗”的76 岁老人在寻找当年抗日时期失散的妹妹,双方家人很快就联系上了,经过了解,年龄相仿,姓 “罗”也没错,但是家庭成员信息有些对不上……
综合多年来母亲讲述的情况,罗招英的儿女们告诉记者,母亲应该是1942-1944 年间与亲人失散,父亲罗金胜,家中四至五兄妹,家乡近海,原籍是佛山、深圳、珠海、台山等地的可能性较大。若有知情者,可致电本报,或赖育新: ***********。
本报记者 谭兴孚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