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电梯事故频频发生 不少市民乘坐电梯心惊惊
突然停止、困人、无故直上直下……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两年,市区见诸报端的小区电梯事故就有十几起,是质量的原因还是管理上的因素?相信不少市民都想知道其中缘由。
“事故肯定与维保的质量相关。”河源市嘉骏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嘎表示,促进电梯维保行业良性竞争,对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有着深远的意义……
故障频发 乘电梯变心理负担
5 月18 日,建设大道德润世家小区的尹女士等人乘坐的电梯,从10 层降落到-1 层后停止,按开门按钮没有反应。更可怕的是途中外面开始打雷,电梯 “又晃又响”,自动升到17 楼才停下来。虽是有惊无险,但尹女士还是留下了心理阴影。
而这,并不是该小区电梯唯一的困人事件。当天,该小区C 栋一部电梯也曾经坠梯,一位老人被困电梯近一个小时,晕倒在电梯内。而晚上10 点多,C栋11 楼住户张先生的女儿也被困在电梯里面(见本报5 月21 日报道)。事情发生后,小区物业对此作出解释,小区住宅楼未安装防雷装置,电梯被雷击损坏。
这样的遭遇似乎并不鲜见。今年1 月,建设大道怡景云天小区的电梯里发生了惊魂一幕。原本正在下降的电梯从4 楼突然自由落体式下坠,落到1 楼,之后又反复上升下降,20 多分钟后终于停在了2 楼与3 楼之间(见本报2013 年1 月8 日报道)。电梯维修师傅表示,该小区的电梯门的胶被磨损,导致门被卡住,此时其他楼层的业主按电梯钮时,就造成了电梯一上一下。而根据相关记录显示,距此不到半个月,电梯刚进行过维保。
而在去年10 月,益和花园也发生过多起电梯困人事件,出现故障的电梯基本囊括了所有运行的电梯,尤其以A3、B2、B3 栋的电梯出现故障的频率最高,还曾有一位70 多岁的老奶奶被困受惊,过了半个月才敢出门。物业管理处的人则称,电梯每天来来回回要承载那么多人,难免出现故障。而且电梯每个原件都有保质期,过了保质期需要到珠三角地区拿货进行维修,所以有时出现的故障无法立刻进行处理并维修好(见本报2012年10月8日报道)。
低费维保,难为电梯安全护航
“电梯故障频出,到底是谁的责任?”有人质疑。一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开发商为节约成本,使用相对便宜的电梯。二是在装置电梯的过程中,因为安装人员技术不过关,埋下的导轨不垂直,造成轿厢晃动等硬伤。三是物业不愿意负担设备更换费用、电梯维保行业的低价竞争等,都可能为电梯以后的运行埋下隐患。
再者,现在尚没有出台电梯使用年限的硬性规定,因此,“老电梯不报废”也可能影响性能。不过因为河源的电梯多属于较近投入使用,这个问题并未过多显现。
“市民要提高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察科科长韦志刚谈到。质监局有专门的特种设备监察科对电梯进行管理,规定电梯使用单位都必须配备持证的电梯安全管理员,必须与电梯维保单位签订维保合同,定期对电梯进行检修。质监局每年都会对电梯进行强检,平时也有抽检,检验不合格的,都要督促限行、整改,并对存在违规情况的施以罚款。
“只要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按章操作,电梯的安全运行是有保障的。”韦志刚说。“最担心的是双方推诿责任,或是维保没落实,再者就是配置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为了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监管部门也是煞费苦心。特检所每年会对电梯进行定期检验,不合格者都要限期整改,质监局会对存在违规行为的给予罚款……这些措施卓有成效,然而也很难确保万无一失。
“河源有那么多电梯,抽检能检到几家?政策说怎么配置怎么要求,谁保证下面不会阳奉阴违?”有人谈论。“还是要有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市场自身的健康运作才是关键。”他提及,河源现在电梯维保处在一个 “费用低-维保没保证-物业收不上钱-付不起更高的费用”的怪圈,短时间内的安全可能可以通过政策压制来保证,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欧阳嘎也承认,河源电梯行业确实存在低价竞争的情况,电梯维保企业生存处境比较艰难。
良性竞争,方是长远之路
河源电梯大量使用是在 2006 年以后开始的,每年以600 台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正在使用的电梯为3248 台,市区有 2177 台。而在河源当地注册的电梯维保单位有11 家左右,加上外地在河源有驻点的,总共有 40 多家。河源电梯维保费收取较低,电梯协会制定的价格标准,十层以内每月300 元,以上每增一层价格递增10 元,普遍低于业界平均水平。但即使是这样的价格标准,也得不到坚决执行,不乏有一些维保公司为了抢占市场,继续压低价格。
“品质必然与价格相关。”欧阳嘎说起,有些外地派来的驻点,员工两三人三五人不等,运营成本自然较低,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按照国际标准,一部电梯维保费用应该是设备价格的10%,而这,目前在国内几乎不可能达到,河源的投入更是远远不够。
嘉骏公司维保部主管冯泉还说起,现在电梯维保实际上是微利行业,许多物业公司都要求维保单位负责某些零部件的更换,而对于许多约定由物业承担的较大额零件更换费用,物业也往往推诿。“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换,怕万一出了事负担不起。”他说,现在监管部门抓得很严,本地企业压力很大。
然而,长此以往,会不会出现物业和维保互相推诿,出现问题勉强凑合,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有人提出,必须打破目前流行的怪圈,建立起良性循环机制,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长效保证。“ 希望监管部门能出来主持公道,加强价格上的监管。”欧阳嘎感慨。但按照相关规定,维保价格是市场行为,并不在质监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
见习记者 岳超群 刘秋香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