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难在最后一公里,网友这样建议
下了公交车,到家还有一两公里。乘出租不划算,打摩的不安全,乘公交没车站,若是遇到桑拿天或下雨天,或是提着重物、扶老携幼,这一公里可真能难倒不少人。日前,本报一个关于我市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报道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在我市民生论坛,关于“最后一公里怎么走?”各路网友出谋划策,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按照规划,从今年至2015年,我市将先后增加18条公交线路,增加297 辆新车,其中就包括新开的 H4(汽车总站-新港镇)、H6(汽车总站-高新区)、H7(汽车总站-埔前镇)班车。”网友“新新兵”看完报道说:“还要到2015年,看来我还得再走两年。”该网友哭诉:“这‘最后一公里’让人感觉尴尬,打的不划算,看似不远,步行起来又辛苦,这还没覆盖的两年,该如何是好?”针对这一难题,网友们出谋划策,“联系摩的搞个包月业务。”“多走几步路,既低碳又锻炼身体。”……在众多建议中,有两个建议较有建设性,网友“csjiu”说:“学习广州开通电动中巴车,线路设置不宜过长,给小公交上牌照、限制数量、确定路线、明确营运时间等,规范管理,它能补充离公交站台较远社区内的交通空白。”网友“运嫣红”借鉴的则是海口的办法,“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让自行车的布点进小区,进大学城,与公交站联网,人们就不担心自行车过夜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出行需求已从“走得了”升级为 “走得好”,可见,完善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服务,与建设规模宏大的地铁线、公交线,同等重要。那么,要打通交通的这些“神经末梢”,让回家的最后一公里也变得方便且安全,除了在城市土地开发初期,要突出公交网络与其他公共设施的良好衔接外,更要注意动态化、精细化的公共管理,例如,公交线路、车站、配套服务要随人流变化及时调整,在早高峰时开行短途小巴与车站接驳,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连接小区门口和公交站……这些管理手段成本低,操作简单,再加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辅助,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百姓的出行才会更轻松、更便利。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