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老人,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
“我一定要比你活得长,因为,我不想留你一人在世间孤苦。”这句年轻爱侣们喜欢挂在嘴边的深情许诺,在单身老人那里,可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常言道,少时夫妻老来伴,一起走过数十年的岁月,看着彼此渐渐衰老,相互搀扶,相互照料,这是不少人的愿景。然而,天不假年,总是有一方会先行辞世,留下一人,独自走过桑榆晚景。
这时候,作为后辈的我们,就需要给老人更多的关爱和抚慰,让他们的余生,不那么孤清……
单身独居孤寂难离
头发花白,背有些佝偻了,手上拿了个小布包,缓缓地走在马路上,累了就在旁边店铺的台阶前歇一歇。有时候,她会捡几个被人丢在路边的瓶子,然而却也不刻意寻找,因为捡瓶子只是想“找点事混时间”。
老人住在文明路附近的四耳桥,姓赖,今年70 多岁了,老伴十多年前就已经离世,生有一双子女,女儿嫁去了外地,儿子在深圳工作,一个月大概会回来看她两次。剩下的时间,她自己一个人过活,既是留守老人,也是单身老人。赖阿婆不缺钱,只是觉得“熬时间熬得慌”,总是念叨着,当初不该把女儿嫁那么远。儿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女儿甚至都有了自己的孙子,许多时候也就没办法兼顾了。老人很理解孩子的难处,“什么都要花钱,要赚钱要养家肯定要忙工作。”然而有些时候,她也会忍不住有些小抱怨,“我养大他们容易么?如果能像对兵兵(孙子)那么对我,我就欢喜了。”
一个人在家,说话的人也没有,也曾去公园转转,但她不会玩纸牌,去了也没什么意思,闷在家里也难受,于是,老人就总是出门自己“瞎转转”。
“死老鬼走得早,留我一个人遭罪。”提起老伴,老人忍不住流眼泪。
与子女同住却感觉孤单
长安公园、茶山公园等地,是新市区老年人喜欢扎堆的几个地方,漫步这些地方,经常能够见着一个头发斑白,拄着拐杖,精神还很矍铄的老人。
他一般不说话,只是很安静地看着别人说笑,如果有人搭讪,他会很高兴,乐陶陶地跟人攀谈。但是,往往说不上几句,对话就会结束——老人说着一口四川方言,本地老人听起来实在太费力,而客家话,他完全听不懂。
记者走上前与他闲聊,他很开心。老人姓党,今年已经83 岁了,身体还好。党爷爷的儿子在河源 “包工程”,他本来是住在四川老家的,前两年,儿子在河源买了房子,就把他接了过来。但儿子一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平时抽不出多少时间来陪他。到了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加上语言问题,党爷爷感觉很孤单。
但是,他还是喜欢四处转转,坐在一堆老年人中间,看他们玩纸牌,看他们聊天,有时候遇到老人对客家山歌,虽然听不懂,他也会兴致勃勃地听下去。
“儿有儿伴,老人有老人的伴,跟他们在一起,话也听不懂,但感觉热闹。”党爷爷感慨。
谁来排遣他们的孤寂
人老了,心态便也渐渐地回趋于孩子,害怕孤单,喜欢热闹,喜欢有人陪伴,渴望被人理解。但是,现代社会,年轻人越来越繁忙,工作已经让人忙碌而疲惫,陪伴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对老人的理解与相互间的沟通也越来越成问题,于是,老年人的心灵世界也越来越孤寂。
对于老年人而言,“老朋友”的陪伴也是不可少的。老伴尚健在的人,一起买菜,一起散步,相扶相携,一幕幕总是能使人读到温情。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老人而言,往往是“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时候,就需要为人子女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和照顾,不止是物质上的,更应该包含精神层面的慰藉。
朋友之间,可以介绍彼此的父母认识,让老人可以相互倾诉一起玩乐,同时,多鼓励老人去公园等公共场所转转,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老人也需要自己的“圈子”。而对于有些老人“再婚”的想法,也不该“坚决地扼杀于摇篮之中”,仔细听听他们的想法,抛除一些成见,不要一棍子打死,粗暴地“绑架”了老人的感情。
当然,更重要的是,子女在工作之余,应该多抽些时间陪陪老人,认真听他们说说话,絮叨絮叨,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不是因为“常回家看看”被列入了法律,而是因为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现在父母年老,我们或不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也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在”才来后悔……
本报记者 岳超群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