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良在思考中不断提升
见到朱国良的时候,他正在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虽然从事了这行许多年,朱国良还是有点紧张。“说点什么呢?”他沉思,“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新闻工作者中普通的一员。”
这个“普通的一员”,在许多同行心里,却有着一股令人信服的 “劲儿”。吴粒萍与朱国良已经共事十余年了,在她眼里,朱国良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以归结于三个词,“思考、学习、勤奋”。“学之之博,从杂而专”,朱国良把学习当成新闻工作者的天职。“他工作中要求十分严格,晚上值夜班到两三点是常有的事,在一些特殊时期,像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他对版甚至对到凌晨5 点多,只为了保证质量。”
从业11 年,朱国良做过记者、编辑、采访统筹、策划统筹,现在正做着编务统筹,是河源日报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他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成为一名新闻人”。朱国良总会找一些优秀的媒体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他现在的榜样是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闾丘露薇几年前说过“希望人们记住我对社会的思考,记住我的观点”,这是她转型为一名时事评论员对自己职业的定位,朱国良很认同这句话。
他也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 “定位”。日报重视“深度”和“评论”的经营,朱国良也一直在不断跟进。2005 年,他的首篇深度报道《河源旅游期待升级》,是他对新闻的深度进行的思考与尝试。4 年前,朱国良集中精力负责深度报道,他觉得这是对社会观察思考的职业机遇,《农二代梦想:进城创业体面劳动》,《新公交运行100 天,满意度得7.26 分》,《业委会成立的艰难之路》,都曾引起广泛关注。
去年底,朱国良承担起一项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开始负责时评版块。作为一名时事评论的新兵,他坦言自己知识的储备、观察事物的透视力、看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一名合格的评论员都有较大的差距。“相信主动学习,努力思考,能够做好。”朱国良对此信心满满, “希望在追求新闻的路上,我的思考能让人记住一些。”
本报记者 岳超群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