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浓情飘南岭
擂茶是流传已久的客家美食,独树一格的擂茶原料除茶叶外,还加了多种配料,当场研磨成粉后加入开水冲泡,既能解渴又能填饱肚子。日前,记者来到紫金县南岭镇,品尝了一番这里出名的客家擂茶。
每家必备“擂茶三宝”
擂茶的“擂”意思为研磨,相传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又名“三生汤”,南宋文人路德章曾写过“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近中厚语音好”词句,显示出擂茶待客,早已是客家人的待客礼节。见到记者前来采访,南岭镇庄田村村民范会兰便拿起擂钵、擂棍、捞子等工具向记者娓娓道来。
范会兰介绍,这种口径50 厘米的陶制钵是当地为制作擂茶而烧制的,钵体内有许多平行的沟纹,这是为了增加研磨时的摩擦力。有意思的是,做擂棍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以前是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去了树皮之后磨制成 80 公分长。”范会兰说,如今大部分人都用山樟树来做擂棍,最后一个工具则是用竹篾织成的“捞子”。这3 种工具,是制作擂茶的必备工具,每家每户都有。
制作材料工艺独特
据了解,当地人制作擂茶除了用茶叶、芝麻外,还可以根据气候加入其他配料。据南岭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春夏时节,村民采来刚刚长出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等材料来制作擂茶,秋日风燥则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等,或者按自己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各种功效的“擂茶”。不过,如今的村民大部分都用艾叶、鲜茶叶、花生、芝麻、土香草、炒米花作为配料了。
在现场,范会兰向记者演示了制作擂茶的全过程。首先是将花生、芝麻分开在锅中炒熟备用,再将土香草洗好切碎。然后将茶叶先放擂钵中,用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轻轻擂击,然后将香草、花生和芝麻相继倒进钵中研磨,研磨过程中要适当加开水。将材料研碎如泥后,即用捞子滤出渣,留在钵内的便称为“茶泥”或称“擂茶脚子”。“最后就可以冲沸水了。”加水后范会兰开始搅拌茶泥,然后捞在碗里,加入爆米花等,一碗集香、甜、可口于一体的擂茶就制作完成了。
擂茶解渴又充饥
别具风味的南岭擂茶,从何而来?相传在南宋末年,文天祥领兵驻扎南岭,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这可急煞了文天祥,到处求医寻药而不济。有位客家老婆婆闻此事,走家串户动员众乡亲用当地材料制成擂茶送到军营,使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南岭擂茶从此便盛名远播。不过这一种传说,无从考评。当地老一辈村民钟先生说,南岭擂茶由陆丰、海丰当地风俗传入,“那时候客家人穷,中午干完农活回来没饭吃,一进门又渴又饿,于是就煮擂茶充饥,等下午农活干完才做饭吃。”钟先生还说,村民现在喜欢将冲好的擂茶加入糯米粉,做成擂茶饼、擂茶糍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
南岭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礼节。据了解,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主人都要制作擂茶招待客人:一张张桌子摆开来,大家围坐边喝擂茶边聊天,说今论古,谈笑风生。那边手持擂棍,在擂钵内有节奏地旋转擂动的声音与主客人的欢笑声,构成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图。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上一篇:本报记者帮上城医院一患者找到家人
下一篇:全国老人气排球赛 我市各队认真备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