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本报6 月9 日报道:日前,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今年我市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和管理办法并无变化,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 元,若需按天数折算高温津贴的,按每人每天6.9 元计算。企业不得因发放高温津贴而降低劳动者工资,也不能因为发了清凉饮料而不发高温津贴。
点评:高温酷暑如期而至,高温津贴又是否仍像往年一样只是一种 “看得见、摸不着”的“福利”?这个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不过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是,政府部门惯用的不定期抽查和群众举报的监管方式,相对于庞大的用人单位数量,显然显得力有不逮;再者,对于员工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而言,最高额度仅1 万元的惩罚远低于高温津贴的数额,或许很难起到约束作用。笔者在此只想说,经受着高温“烤”验的工作人群,说严重点是在用生命为用人单位做贡献,而用人方的一点点的“福利”,说白了还是良心的体现。
本报6 月10 日报道:少开一天车,少开一台电梯,少开一天空调,少开一天灯,少用一张纸……今天,我市将在全市各公共机构开展“全国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出行承诺。
点评:“全国低碳日”当天,各种温馨倡导又在耳边“响起”:出行乘公交、少开一天车、少开一台电梯…… 而在政府带头“示范”方面,颇为积极。我市组织100 多家公共机构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亦取得显著成效:市政府机关单位上班车辆比平时减少三分之二,比去年“全国低碳日”当天减少四分之一。“全国低碳日”设立两年来,低碳氛围越发浓厚,公众的节能意识也有所提升,这与多种形式的倡导分不开。不过, “低碳日”毕竟只设一天,而低碳生活却没有尽头。当这一天过去之后,那些被倡导的方式如何成为一种习惯或惯性?那些突然迸发出的低碳热情如何“ 凝结”成一种长效机制?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一种机制,让每一天都是低碳日,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低碳的力量。毕竟,如果没有硬性约束机制,仅有倡导,那低碳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在某些地方成为空谈。
栏目主持:吴志坚
上一篇:海滨度假 漂流挑战 科学探知 这些主题旅游线路受宠
下一篇:高考结束了,该做些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