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牌匾丢失的背后考验古物管理 文物谁拥有谁保护

近日,连平县忠信镇黄花村委会白浪下屋黄氏家族180多年历史的祠堂里,一块附有字体的牌匾,以及顶梁柱上的两只木雕狮子不翼而飞,本报曾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日前,记者走访了市文广新局、市文博协会以及部分古文物店了解到,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村祠堂仍存在牌匾之类的古物,但所有者缺少对这些古物的保护与管理意识。

有人收购牌匾

据了解,在农村发现的牌匾等文物,经过正规渠道转手后,大多流向了文物市场。在市区南堤路靠近恐龙博物馆的路段,有数家古玩店。一位李姓老板表示,河源个人收藏牌匾的比较少,主要是一些酒店、茶楼和宾馆,为了追求古色古香的格调,喜欢买老牌匾。“一块品相佳、字意好的牌匾,大约能卖到2000元。”李先生介绍。

“来路不正的不会要。”李先生说,牌匾大多会跟某个家族有关,他们很少收本地的牌匾,怕惹麻烦说不清。他店铺里还有许多木雕窗框和石雕等,不过都是从广州或者其他地方的古行转手。

另一老板陈先生则认为,牌匾的买卖在客观上对其有保护作用。他认为,牌匾在农村,往往是破旧失修,不当回事,一旦进入流通市场,反而能得到保护。但它离开了原建筑物,就失去了其历史内涵。

谁拥有谁保护

据市文广新局有关科室工作人员介绍,按照《文物保护法》,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通常是“谁拥有,谁保护”,属于私人所有的祖传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个人有保护文物的义务。不过现实中,许多文物的所有者,有义务保护文物却没有这种能力。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对于农村这类古文物的管理与保存,所有者可通过博物馆征集方式,捐赠给博物馆收藏,这种情况下产权归国有。另外,所有者亦可将古文物送到博物馆代为保管。

河源市文博协会副会长吴挺阳表示,民间的非名贵文物,对于研究民俗、历史有一定的价值,但重要性没有达到需要国家、政府去保护的程度,却又足以诱惑不法分子去破坏和盗窃。吴挺阳还说,这些牌匾虽然不名贵,却也是不可再生的,不加以保护,只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烂。

此外,吴挺阳还认为,古文物所有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同时民间管理与保管并不专业,“让博物馆或者收藏家收藏,这也是一种延续牌匾或者更多文物其价值的方式”。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相关热词搜索:古物 牌匾 古物管理


上一篇:走进警营活动成效显著 体验者感慨公安工作不容易
下一篇:本周末我市多云天气为主 早晚温差加大预防感冒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