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文注入社会发展正能量 志愿者让城市更美好
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志愿者们宽慰着62 岁的叶丙抗,“今后孩子有了出息,家里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日前,康禾众爱志愿者服务队23 名志愿者带着慰问品,走访了东源县康禾镇4 户贫困苦难家庭,志愿者程女士还主动要求承担一户困难家庭的生活费和小孩的学费。
据了解,自我市吹响创文号角后,与志愿者相关的活动也开始层出不迭,并不断发展创新。“共创文明城·同圆中国梦”志愿服务活动、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 “高考爱心直通车”等大型公益活动使我市的志愿服务日常化、具体化,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槎城的各个角落,他们用真诚的服务,为创文出力,让河源这座城市充满爱意。
发展之路
槎城志愿服务10年巨变
河源志愿服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时河源没有一个成熟的志愿者组织,大家没有统一的制服,甚至没有一顶小红帽。讲到‘义工’、‘志愿者’这个词,很多人根本不懂。”已从事公益事业10 年的张青,这样描述2000 年从深圳回到河源时,家乡的志愿者服务环境。
松散、单一、效率低、不专业,可以用来概括当时河源的志愿服务队伍。想参加公益活动的人,大多依靠网络获得服务信息。当时手机、电脑尚未普及,要进行一次公益活动,大家更多地只能通过电话相互联系。“2000年,整个河源进行志愿服务的人群可能不超过 1000 人。”2009 年,张青创建了我市首家公益社会组织——阳光义工队,紧接着其他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志愿服务开始由松散向紧密、自发向有组织转变。
张青回忆说,后来的近10 年里,河源公益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 年,河源志愿者呈“井喷” 式发展。此后,随着创文工作的展开,河源的公益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
助力创文
志愿者让槎城充满爱意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政府放宽政策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为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党员干部、企业家、白领、个体户…… 纷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扶助社会贫困学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温暖社区空巢老人、开展文明交通安全劝导……志愿者们用真诚服务,为创文出力,让河源这座城市充满爱意。
“一份免费的家常盒饭,不仅让我们填饱了肚子,更重要的是这份关心让我们感觉心里暖暖的。” 志愿者为贫困新客家人做的酿豆腐、鱼香茄子、盐焗鸡,让林伯感慨万分。
据统计,自2012 年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以“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1000 多场次,参加志愿服务达30 多万人次;全面启动了 “共创文明城·同圆中国梦”志愿服务活动;今年3 月启动的“志愿服务·助力创文”进社区活动,将持续开展到12月,活动范围覆盖全市39 个居民社区及市区各大市民休闲公园,旨在倡导文明,倡导互助,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未来趋势
志愿服务要走向专业化
据统计,截至目前,市区注册志愿者4.3万人,按2013年市区常住人口47.88 万人计算,约占9.3%,已完成大于8%的创文工作目标。创文提名资格“大考”进入倒计时之际,志愿服务如何在城市文明中显现更加迷人的魅力?规范化、专业化无疑成为一条可取的发展路径。
张青认为,志愿服务如果不专业,服务效果就要打折扣;如果不规范,服务效率就高不起来。而对于河源志愿服务的未来之路,张青也有自己的设想:以项目带动专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他说,志愿服务的繁荣,将带来更专业的服务技能,更专业的团队管理模式。
而以项目带动发展,阳光义工服务队已经有了收获。记者在采访中留意到,阳光义工服务队办公室的墙上,挂着3 幅自闭症儿童的手工作品。据张青介绍,这是今年阳光义工服务队完成的其中一个项目——星光闪烁,这个项目被中央财政列为支持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示范项目,今年年初获得中央财政50 万元的支持,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 万元,受到服务帮助的自闭症儿童人数共200 多名。
见习记者 杨金萍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