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田老人写书记载家乡文化古迹
李作棉在阅读自己写的《天王宫传奇》。
他历时4 年,走访全国各省,探访当地有关天王宫的传说,并将外省与家乡东源县曾田镇天王宫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对比,以曾田镇有600 年历史的天王宫传说为主要线索,写出了10 多万字的《天王宫传奇》。他就是河源籍作家李作棉。
写书以记载家乡文化
李作棉今年63 岁,虽年已花甲,但是看上去精神矍铄,不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神专注,右手拿着一支笔在修改文稿。在他面前放着一摞高高的书籍,这些都是他的著作。
提起创作《天王宫传奇》的原因,老人摘下眼镜,躺进那张藤椅里,长舒一口气。他说,一个地方文明与否不是只有经济才能证明,文明其实与文化息息相关。李作棉老人从小对家乡满怀热爱。因为在这里他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爱上了写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打量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李作棉说。
李作棉是曾田镇人,在他的记忆中,家乡的状元塔、百花仙子庙、天王庙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让他始终难以割舍。尤其是天王宫,作为家乡的文化符号和独特的文化承载,怎能让它慢慢地消失在后人的记忆中?李作棉决心写一本书,一本关于天王宫历史的书。
乡人心中的天王宫
河源市曾田镇天王宫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600 多年,分别于乾隆和道光年间修缮过两次。第三次扩建是在几年前,在李作棉老人的奔走下,各方乡邻筹钱出力,如今天王宫已经扩建完成,曾田镇人又可以来这里祈福了。
李作棉说,在文革年间,天王宫被拆,只剩下残垣断壁,虽然环境破败,但从来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和十五,乡人都会来这里点香祭奠、祈愿,“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是流淌在乡亲们血液里的传统文化,即使天王宫是破败不堪的。”李作棉说。
在李作棉小时候,家人生病,或碰上天灾,乡人都会去天王宫祈祷,并不是说它有多灵验,而是在最困难、无助的时候,天王宫给了乡人精神上的鼓励,这种地位是谁也取代不了的,而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统,一旦天王宫消失,这种无形的文化传统也会消亡。“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天王宫。”他说。
四载写成《天王宫传奇》
在积极筹措资金修缮天王宫的同时,李作棉还经常研究有关天王宫的各种传奇、传说。而且,为了区别曾田镇天王宫与外地天王宫的差异,他走遍江西、广西等省的大小天王宫,与当地民众交流,了解天王宫传说。他发现,天王宫作用大同小异,只是落地之后本地赋予了天王宫特别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多地了解曾田家乡的天王宫,他走访了数百位老人,向他们打听天王宫的传说,经过数载的采风,终于在2015 年完成了书的写作。在书中,有各种传奇的神话传说,但也不乏客观的说理。全书共有二十八回,10万余字。
天王宫沉淀的是曾田人600 年历史,而《天王宫传奇》是曾田后人品读、记住这600 年历史的文化符号。在新修缮的天王宫中,不时有乡人前来拜谒,慢慢地,曾田古文化的气息又在乡人们中间强劲地“呼吸”。
本报记者 杨建芳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