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版“百家讲坛”谈古论今 各地大咖嘉宾来助阵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熊东遨教授曾担任龙台讲坛主讲嘉宾。
数年前,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由于开讲内容新颖,主讲方式特别,收视率节节高攀。别以为如此高大上的节目要在电视上才能看到,今年年初,龙川也有了本土版的“百家讲坛”——龙台讲坛,这个讲坛由当地几名文化爱好者发起,从策划到开讲都由他们和一些志愿者一手经办。在历经近一年的摸索后,龙台讲坛已渐渐形成 “每周一小讲,每月一大讲” 的模式,不仅吸引了本地听众,受邀开讲的大咖嘉宾更是赞不绝口。
依龙台设讲坛
日前,本地网友“梁山109”在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其中一段内容大致如下:“205 国道旁的龙台山上,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寺庙,叫龙台寺,始建于唐代,苏辙于北宋元符元年被贬为化州别驾,后被安置在循州(龙川),在佗城居住了17 个月,其间曾到龙台寺小住。”相传苏辙在龙台寺期间也曾与当地文人吟诗赋对。“自古便有文人聚集在此,何不将讲坛命名‘龙台讲坛’?”对于龙台讲坛的命名,发起人杨锐彬、殷振林这样解释。
龙台讲坛的设立,起源于最初这些人设想的小型读书会。去年,在龙川生活的潮汕、客家文化研究者杨锐彬,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源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殷振林,龙川县书画协会谢忠灵等六七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开始小范围开展读书分享会,但却一直没有坚持下去。过年后,几人在佗城镇龙台寺商议,决定模仿“百家讲坛”模式,成立本地民间讲坛,取名龙台讲坛。
虽然被冠名“龙台”,但许多人并不清楚这到底是怎样一个讲坛,甚至有人认为这涉及迷信成分。成立最初,几名成员每天总要跟别人解释,这是一个“诠释文化、传递思想、开启智慧、交流学术”的平台,之所以取名“龙台论坛”,也是借用龙台寺的文化背景。
各地大咖来助阵
讲坛设立后,发起人通过网络向喜欢吹水、爱听吹水、爱好传统文化的网友、群众通知开讲内容与日期。今年3 月21 日,龙台讲坛首期内容——《文化自信——汉字与书法》正式开讲,吸引当地百余名听众前去尝新。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小学生,大伙儿对这个民间“百家讲坛”评价颇高。
别以为举办一场讲坛很简单,台前幕后花了发起人不少精力与时间。杨锐彬介绍,开讲前半个月,他们需要定主题,之后邀请主讲嘉宾,再选择场地、发通知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自己去跑去考虑”。讲坛每次开讲前都要选好场地,他们也顺势将从最初的无场地的短板转变为“讲什么主题内容,就到与主题内容有关的场地开讲”的优势,如讲茶语就到茶庄,讲儒家学说知识就申请到龙川佗城学宫。
讲坛可不像课堂讲课,不是谁都能上去讲,既要符合大众口味,又要生动活泼。除了选择场地,每期邀请嘉宾也成了发起人最头痛的事情。为了能让讲坛如期举行,殷振林等人到处“挖人”开讲,从最初的河源本地的老师、教师,到外地学者、研究员。“只要能请到的都请,既把外面的新鲜事带到本土来,又把龙川本地文化带给外面的人认识。” 杨锐彬介绍,今年6 月份,在偶然的机遇下,他们还邀请了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熊东遨教授以及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博士、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文学院宋湘绮教授到龙川公益开讲。见识到大咖们的风采后,龙川许多听众都拍手叫好。
怕公益模式撑不下去
自创办至今,龙台讲坛已开展多期活动,50 多岁的王朝阳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音响师,但却成了龙台讲坛最忠实的粉丝与志愿者。“刚开始成立就认识他们几个,后来每次活动我都去参加,去调音。”王朝阳告诉记者,每次有活动,他都要跟几名发起人到场地了解,以方便音响设备布场,现场的所有设备都是他免费提供。尽管自己是“工作人员”,但活动开始后,王朝阳总会乐呵呵地坐着一旁听课。
其实提供义务服务的不止他一个,龙台讲坛所有人都是义务服务的,甚至从外面邀请讲师,中间的差旅费、接待费都是志愿者自愿承担。但几名发起人与一帮志愿者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今年5 月4 日,龙台讲坛作为河源市第四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正式向社会公示,这也意味着总算得到社会“正名”,有深圳乡贤与北京学者曾多次联系,欲前来对这个 “百家讲坛”一探究竟。
从刚开始简单粗糙的模式,到如今流畅自如的座谈交流式,龙台讲坛正一步步突破,但是几名发起人也有自己的顾虑。“一是开讲嘉宾越来越难找,二是没经费。”采访中,杨锐彬跟殷振林等人均表示,雏形已经形成,但这样的公益模式一旦没有经费支持,可能有一天就会撑不下去。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