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兰痴"养上千兰花 养出的国兰3万元也不卖
一苗细叶,几朵小花,旁人看不出任何门道的一盆兰花,在爱兰人心中的地位却是千金不换。记者有幸结识了一位都市养兰人——56 岁的赖伟光,在他家的幽幽兰香中,他的养兰故事听得人入迷。
赖伟光在摆弄兰花。
养好的兰花3万也不卖
一走进赖伟光的家,悠悠兰花香让人心醉,电视柜上、茶几上、窗台上、阳台上都摆满了兰花,大大小小有200 多盆,品种各样,姿态淡雅。赖伟光养兰的时间得追溯到10 多年前,那时候,他喜欢兰花,但工作繁忙的他不愿“一心两用”,对兰花只是 “远观”。2013 年,他在市区鸿大城的新家装修完毕,搬进新家后,退休赋闲的他开始了疯狂的养兰史。“装修的时候,阳台的墙上特别砌了文化砖,这是为石斛兰量身定制的。”在赖伟光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一块块树皮连着的石斛兰挂在墙上,有的长出了白色的兰花。
“每天醒来第一眼就要看看兰花。”赖伟光告诉记者,他每天7 点半起床,看着满室的兰花,观察它们的生长和变化,在手机备忘录里仔细地为每一株兰花做好笔记。静待兰花开的过程很美,如果有期待已久的兰花开了,他远不止“一日看三回”,闻着花香的过程,让人觉得所有的忙碌和等待都值得。
如今,他种植了上千株兰花,家里都放不下,今年初,他租下了隔壁邻居的毛坯房,专门做养兰“培育室”。“这株是剑兰,这是卡特兰,这是魔鬼兰,这是万代兰……”赖伟光养的兰花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名贵珍品,让人大开眼界。其中,他特别介绍了他心爱的一株国兰,那是2012年一位兰友送给他的,那时只有五六厘米高,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国兰长到了30多厘米,还分株出了另一盆小兰。“这个叶子多美,这个叶尾转动,这个龙抬头……”说起自己这株孤品,赖伟光很自信,很满意,这株国兰在权威网站上有人出价3 万购买,但赖伟光说“不会卖”
采兰寻宝也是乐趣
养兰,素有“赌花”的乐趣,而爱兰之人也会不惜重金、长年累月去寻找心中的希望,或者仅是因为喜欢,将自己家中的珍品兰花,换回旁人的无名野兰。赖伟光有一群兰友,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通过微信互通有无。“10 月份,我用一盆国兰,跟马来西亚一位兰友换了一盆蝴蝶兰。” 赖伟光说,马来西亚与中国大陆不能直接通物流,他们只能分别把兰花快递到香港的一位兰友那里,再由香港的兰友分别快递到双方,等待半个多月,他才收到心心念念的蝴蝶兰,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用心换盆,把它种养呵护起来。“怕它在路上被摔坏,怕天气不好……”半个多月的漫长等待,赖伟光有点心急,更多的是期待,他享受这样的过程。
除了换兰,赖伟光还喜欢采兰,眼下正是采兰的好时光,他每个星期至少要上山一次,河源的山,他几乎都爬遍了。赖伟光介绍:“兰花喜欢长在东南向,所以,我们爬山一般都要自己开路,抓着绳子上山,在陡峭的山壁上寻找。”常常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寻找到兰花,但只要有所斩获,这其中的乐趣是旁人不能体会的。
今年9 月,赖伟光和兰友到紫金蓝塘一座山上采兰,下山时天已黑,看到其他兰友采到了国兰,他心痒痒,晚饭后拿着手电筒再次上山,循着香味终于找到了兰花,一兴奋,他从一个陡坡摔下,手脚都擦伤了,可他的手里,还死死地拿着那株兰花,完整无缺。
养兰好处多
“养兰就是养性。你急不得,躁不得。就这样看着它,慢慢地由嫩绿变成墨绿变成深绿,慢慢地抽出花苞、释放花朵、发出香气,有花赏花,无花赏叶,怡然自得。”轻轻抚着兰花细嫩的叶片,赖伟光这样说。因为爱兰而养兰的人,享受着养兰养心的雅趣,在喧闹都市中少了浮躁,多了耐心,追求一种温和清雅的境界。对于赖伟光而言,养兰不仅养性,更锻炼了身体,每天都有事干,每天都有期待,身体头脑都在动,妻子从原本不同意,到后来被同化成了他养兰的好帮手。
为了提高养兰技艺,他经常不辞劳苦,到东莞等地向养花高手请教,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摸索、实验,赖伟光还找到了一套养兰的独特方法。“我养兰不用泥,是用植料。”在赖伟光的育兰室,有着他独家配方的植料,那是用石子、树皮、炭等按比例搭配而成。 “老屋废旧的瓦砖最透气,老坏的龙眼树皮树根最好。”赖伟光经常到农村找老屋老树,寻找这些“垃圾”,拉回来,自己动手捶碎、锯块,只因那是“植料”最好的养兰原材料。
因为专心,他在兰友圈渐渐小有名气,有兰友会把养不好的伤苗或者小苗,送来给赖伟光“救命”,经过他的细心呵护,这些兰花都能起死回生。而养好的兰花,赖伟光还会送还给人,此种德行,一直为圈内人称道。
一些“兰友”经常到他家,品茶赏兰,不亦乐乎。随着河源养兰人越来越多,彼此间联系也多了,现在,圈里资深兰友聚在一起,着手成立河源兰协的筹备工作,“现在常交流的兰友200 多人,大家都希望多些交流,通过更好的平台把河源的兰花爱好者凝聚起来,有一个共同的家。”就这样,以兰养兰,以兰会友,养兰,让赖伟光的退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本报记者 郑婷影 文/图
上一篇:永康大道有车辆逆行 存在安全隐患
下一篇:现场110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