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变迁见证时代发展 你家的年货买了吗?
春节临近,市民纷纷开启“春节模式”,而置办年货作为过大年的头等大事,几十年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年货紧俏,到现在品种齐全任意挑选,市民的“年货清单”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昨日,记者采访了住在我市大学城的曾氏一家三代人,了解他们心目中不同时代的年货。
市民在置办年货。
爷爷
盐、油、糖是年货必备
曾石今年80 多岁了,现在儿孙绕膝、衣食无忧的他,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今天的生活,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这是他经常和孙儿们说的话。
“我们那个年代,年货大都是自己做的,只买少量必备的东西。”曾爷爷说,在他成家后当家做主的年代,每年的春节都需要“勒紧裤腰带”,一家人勤勤恳恳辛苦一整年积攒下来的十几块钱,就是置办全部年货的基础。在他的印象里,食盐、食用油、白砂糖是年货必备。这时候买的食盐,需要用上大半年乃至一年,而买食用油、白砂糖主要是用于制作“油果”、“米粄”、 “油角”等春节小吃。自己家不是有油吗,为什么还要买呢?“自己家的油不舍得用来炸东西,怕用坏了,所以有钱的话就买一点。”他回答。
另外,他介绍,过年前他的妻子还会自己磨豆腐、准备好客家酿酒、炒花生、炒爆米花、炒番薯片。春节期间有亲戚来了,就拿出酿豆腐、客家酿酒、油果等来招待,猪肉、鸡肉等是餐桌上很少见的;回礼一般是以炒番薯片为主,然后在上面放一些爆米花和少量的花生,有钱买了糖果的话,还会回几颗糖果。
父母
肉类、糖果、饼干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年货也越来越丰富。在曾石的儿子看来,“过年能吃饱、穿暖了,春节是一年中最享受的日子”。
他告诉记者,父亲有4 个小孩,大家相继成家后就分家了,他也是年纪轻轻就“当家做主”了。每年过年,他和妻子都要张罗着各种美食、置办各种年货。“到我们这时候,猪肉、鸡肉是比较常见的餐桌美食,年前也要买一些便宜点的糖果、饼干、料花之类的年货,这些年货除了吃一些,大部分是用来回礼。”他说,一般情况下,猪、鸡都是自家养的,一年到头就等着这几天吃好点儿。除了“吃饱”,对穿着也有了一点要求。虽然积蓄不是很多,但是临近春节夫妻俩还是会给一双儿女买新衣服、新鞋子,让儿女在春节里穿得漂漂亮亮的。
“再后来几年,家里经济更加宽裕一些,过年还会置办一两样电器。”曾大哥说,他至今仍然记得,当年过年前置办第一部黑白电视时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80后”
年货重“质”不重“量”
孙子曾浩说,作为一名“80 后”,他几乎没有尝试过过年没有新衣服穿、饮食受限制的情景。前年已经成家做了父亲的他,这两年也开始自己置办年货了。
1 月14 日下午,距离2017 年春节不到半个月,曾浩就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了我市一大型超市,购买了两箱饮料、饼干糖果大礼包、几个大柚子,以及开心果等坚果类食物。他说,他还准备过几天给家里的老人买一点营养品、给孩子买点玩具,再购买多一些水果。
“以前父母讲究的是吃饱、穿暖,现在我认为是吃得健康、吃得开心最重要,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年货更加注重‘质’而不重‘量’。”曾浩说,小时候一到大年三十的下午,父母都要炒几大盆的猪肉,杀两三只鸡、鸭,够一家人吃上好几天,同时还可以用来招待客人。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人不那么爱吃肉了,他家里基本上也不会准备那么多肉类,都是以各种蔬菜为主。小吃主要是以水果、各类坚果为主。给客人的回礼主要是 “春节大礼包”和水果。
本报记者 刘影丽 文/图
上一篇:我市志愿组织看望贫困家庭
下一篇:一晚上5人煤气中毒入院治疗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