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赣古驿道(河源段)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主道总长约150公里
为更好地推进我市粤赣古驿道保护开发工作,日前,由市文广新局、 市博物馆主办的粤赣古驿道(河源段)学术研讨会在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举行。来自全市文化系统的60 多名“文化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市粤 赣古驿道保护开发工作。
河源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17 日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岩作了《考 古学、南越国、河源史前先秦考古发现 及与岭北的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深 入浅出地分享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起 源和发展,南越国的考古发现,并从新 时期晚期的虎头埔文化、石峡文化为切 入点,对河源史前先秦考古发现及与岭 北的文化交流作了详细介绍。
李岩认为,已有的考古发现可以证 明,从5000 多年前的新时期石器开始, 河源已经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百 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岭南文明的 萌芽发展影响深远。这些交流也从另 一个侧面说明了粤赣古道的存在。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本底资源最好
研讨会上,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 二大队地质科副科长陈洪仁对粤赣古 驿道(河源段)调查的情况进行了详细 介绍。
据介绍,粤赣古驿道(河源段)主 要分布于和平、连平和东源县境内。 古驿道主道总长约150 公里,总体呈近 南北向,由北至南从和平县浰源镇— 热水镇—青州镇,向南通往连平县绣 缎、大湖、三角、高莞、忠信等5 镇,再向 南通往东源县顺天、涧头、双江等3 镇 至河源市区水域。在现有的古驿道 中,和平县青州镇、连平县大湖镇、东 源县双江镇古驿道保存相对较多、较 好,其中青州镇有10.2 公里的古驿道 经清理修复后有望成为可利用的古驿 道资源。
古驿道沿途文物资源、非物质文 化遗产丰富,有赵佗故城、关爷庙、广 济塔、髻山亭、界下山茶亭等重要建筑 遗址20 余处,北联古村落、大湖寨两个 古村落及大量古民居,其中此次调查 新发现了扬里垇茶亭、下合栋茶亭、上 合栋茶亭、柑仔山茶亭等9 个茶亭遗址 及松山背石拱桥等大量古桥梁,均可 保护和开发利用。
陈洪仁认为,就全省已发现的古驿 道来说,粤赣古驿道(河源段)已发现的 本底资源最好,开发利用潜力大,下一 步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做好规划利用。
古驿道充分展现了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18 日,李岩、市博物馆和二九二大 队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到东源县双 江镇、和平县热水镇实地调研了古驿 道情况。
调查组深入实地查看了赵佗故城、 髻山亭等古建筑和沿线古驿道情况。 李岩认为,这些古建筑和古道充分体现 了河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河 源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他建议 选取古道上重要的文物资源点进行进 一步勘探挖掘和修复,为古道“正名”; 利用古道资源做好绿道建设、农家乐等 项目,带动沿线旅游和经济发展;开展 好市际联合以及跨省的古驿道研究合 作;编撰相关的出版物,推动学术研究 和古驿道宣传工作。
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表示,粤赣 古驿道(河源段)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 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既 是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 徙、融合之路,更是河源甚至岭南历史 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学术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就 丰富粤赣古驿道的文化内涵、讲好古 驿道故事、激活古驿道生态旅游价值 等事项进行了交流。
本报记者 谢素婵 通讯员 蒋安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