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埋忠骨 忠魂长留天地间
记九连山“一号烈士”张觉青
1945 年秋,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抵达我市九连山后,在对敌斗争中,第一位 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是张觉青烈士,其于当年12 月21 日在和平热水下径被 捕,12 月30 日上午9 时被害于热水石圳。
惊悉张觉青死讯后,1946 年3 月20 日,当时中共广东区党委在香港秘密 机关报《正报》以《张觉青就义经过——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为题表示对烈 士死难的沉痛哀悼,对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强烈的愤慨和谴责。
日前,谈到父亲张觉青牺牲的英勇事迹,张月朗说,父亲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一片丹心,死而后已,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至少体现了 “三个精神”:第一个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先精神;第二个是坚持理想、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三个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两度背井离乡
张觉青,原名张锦钟,1906 年出生 于和平阳明镇,幼年时由于地主逼债, 父亲离家出走,全靠母亲抚养成人,家 道清贫,上学艰辛,然成绩一直名列前 茅,备受同学敬佩。1921 年至1925 年 在和平中学读书期间,受到五四运动 革命思潮影响,立志革命,救国救民。 1925 年冬,投入革命活动。1926 年春, 张觉青与黄惊白在和平县城发起组织 “新和平青年团”,开始接受马克思主 义思想教育,创办《微光》小报,引导青 年学生投身革命。同时,还深入周边 乡镇的农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唤醒 民众。
1927 年,“四·一二”“四·一五”和 “七·一五”等反革命政变后,张觉青受 到和平反动势力的通缉,被迫转移至 惠州等地从事革命斗争。1934 年夏, 他回到和平,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8 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 年任 首届中共和平县委组织部长。1940 年 春,因身份暴露,被迫撤离和平,张觉 青再次转移至惠州博罗从事地下工 作,这一次长达5年之久。
挺进九连山的“马前卒”
1945 年10 月,接受上级布置的联 络和平地下党迎接东纵第三支队挺 进九连山的任务后,张觉青从博罗秘 密潜回到连平大湖,和平青州、热水 等地与当地地下党取得联系。抵达 九连山后,部队领导一致推举张觉青 担任全支队民运工作的领导,负责领 导策划九连山地区的群众工作。由 于张觉青工作突出,东纵第三支队在 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的青州,很快站稳 了脚跟。
当年12 月21 日,张觉青按计划前 往青州大片田交通站检查工作时,即 接到情报说至少有一个营的兵力,正 向连平大湖移动,有进攻青州、热水的 意图。张觉青随即赶往热水大朝背一 带通知部队转移。岂料,当他途经热 水下径时,不幸被捕。惨无人道的敌 军用铁丝将张觉青紧紧绑住,铁丝入 肉,鲜血淋漓。沿途群众见状,无不痛 心垂泪。
忠心为党无惧生死
对于张觉青的被捕,国民党军如 获至宝,满以为通过张觉青可以一举 剿灭东纵第三支队。在石圳小学,张 觉青受尽严刑拷打,被折磨得遍体鳞 伤,却始终威武不屈,大义凛然。敌人 软硬兼施,一无所获。最后,无计可施 的敌人拿出纸笔逼迫张觉青写自白 书。张觉青扬眉一笑,从容不迫地挥 笔疾书,连续写上“死!死!死!”3 个 大字。敌人见从张觉青口里得不到任 何情报,恼羞成怒,欲将他解往和平县 城继续审讯,又怕游击队中途截击营 救,于1945 年12 月30 日上午9 时,将 张觉青就地杀害。
在和平县阳明镇城南的忠定公路 旁有一座雄伟的大牌楼,上书“烈士陵 园”几个大字,装修门楼的青绿色大理 石使门楼增添了几分庄严与肃穆。7月 16 日,记者来到和平县革命烈士陵园, 看到陵园南门坡上有3 个坟墓,其中之 一就是1986年立的张觉青烈士墓,这也 是该陵园仅存的有骸骨的烈士墓之一。 张觉青烈士的骸骨就是在烈士陵园建成 后从热水石圳移到陵园保护的。
忠魂长留天地间
据和平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工作 人员介绍,每天早上或下午,会有不少 群众到陵园瞻仰。平时,一些和平籍 的外出离退休老干部一回和平都会到 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圈。每年清明 节、八一建军节,和平县委县政府都会 组织学生、县直单位工作人员举行隆 重的扫墓仪式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及 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到烈士陵园瞻仰 的人数不下15万人次。
今年年初,和平热水镇举行了《热 河激浪》一书首发仪式,里面收录了张 觉青等一批烈士的英勇斗争事迹,一 革命后代评价说,该书堪称热水革命 斗争史的一部“族谱”,记录了华南抗 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 粤赣湘边纵队与热水人民等先贤先烈 的丰功伟绩。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