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从柴火、蜂窝煤、煤气到天然气 忆灶间“食”光变迁

“早餐还是要讲究营养。”一大早,54岁的市民欧秀芳已经在灶台前忙碌着给家人做早餐,搬进万隆幸福城居住半年多的她,已经习惯了使用管道燃气。说起灶间“食”光的衍变,欧秀芳想了想,开始掰着指头数着自己的灶台经历,从烧柴火、烧蜂窝煤、烧煤气到烧天然气,做饭,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煽风点火”做顿饭

回忆40年前的烧柴火做饭,欧秀芳觉得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那时候,住在黄泥土灰瓦房的她,家里担心的两件事情,一是没米下锅,二是没柴烧火。

过去,柴米油盐,“柴”是放在第一位的。欧秀芳清楚地记得,40年前,家家户户的灶前锅尾,都离不开柴火。“煮饭菜需要柴火,烧洗澡水需要柴火,冬天取暖也需要柴火。”欧秀芳对记者说道。

“以前,我们读小学,一放学就要帮着家里满山去捡枯树枝,拖着箩筐捡松谷(松子),当柴烧。”等到欧秀芳上了初中,每到学校放假就要上远处的高山砍柴、割草皮(割草),每天来回几趟,不是扛着几十斤的木柴,就是挑着两大捆草。据她描述,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以及房梁上,都放满了柴草。“那是一个拼命攒柴草的年代,好像柴草越多,大家的安全感才越足。”欧秀芳说。

除了砍柴、割草,烧柴草也是一个技术活,特别是烧柴点火时,需要借助工具,比如用木筒吹,用扇子煽。那时候,因为烧柴,欧秀芳依然记得有时候因为贪玩,往火堆里塞太多的柴,就会被大人们教训道“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对于烧柴做饭,欧秀芳觉得最开心的就是偶尔可以趁着大人不注意时,往火堆里丢几条番薯,然后添柴老半天,再从火堆把番薯扒出来。“虽然番薯外表烧得黑乎乎的,但是里面是香喷喷的。”欧秀芳笑着说。

待在厨房的时间“变少”了

用柴火做饭一直持续到欧秀芳嫁人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除了用柴火,还会到镇里买一些煤灰,运回家做成蜂窝煤。

“一堆煤渣、一些黄泥、一个铁模子,趁着阳光灿烂,把黄泥和水加在散煤里,彻底搅拌均匀以后,就能制作蜂窝煤。”欧秀芳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打好蜂窝煤,一个个黑乎乎的小圆柱整整齐齐在水泥坪上晒,晒到有一定硬度了,给它翻个身。

欧秀芳觉得,在农忙的时候,蜂窝煤比烧柴火更省人工。一大早起来,放在蜂窝煤上的水隔夜烧开,接着把饭菜放进炉子,到了中午忙完田里的农活回来,饭菜就蒸好了。

到了1998年,欧秀芳的厨房添了两样新厨具,煤气灶和煤气炉。“煮个饭,炒个菜,从过去两个小时,压缩到半个小时左右。”因为煤气的到来,欧秀芳觉得进厨房的时间缩短了。

科技带来了新“煮”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欧秀芳不断接触到新的科技产品,从电饭煲,到电磁炉、电压力锅、微波炉等,一件件新的厨房用具让煮饭变得更加简单。兴致来时,欧秀芳也会使用电饭煲、微波炉研究新的菜肴和甜点。

2003年,随着市政燃气管网正式投入使用,天然气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记者从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燃气科了解到,截至目前,市区已有61389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其中,欧秀芳一家也成为了天然气的使用者之一。

对于使用天然气,欧秀芳竖起了大拇指。她觉得,天然气比煤气安全,而且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起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天然气是管道直通到家,停气了也不用怕,手机上一缴费,就可以继续使用了。“这比用煤气方便多了,以前用煤气煮个饭,煮到一半煤气没了,自己还要火急火燎地扛着液化气罐去煤气站灌气,再扛着重重的煤气瓶回家。”

“从烧柴火到天然气,还有许多新厨具的出现,做饭,变得越来越简单。”欧秀芳不禁感叹道,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吴文婷






上一篇:市质监局多举措开展计量惠民行动 营造公平贸易环境
下一篇:飙车族深夜上演“速度与激情”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