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播下戏曲的种子 让传统文化灿烂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戏曲,无论是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还是弘扬美德的内在价值,都具有很强的引导教化作用。为深入推进全市创文工作,我市积极推进花朝戏、客家山歌等戏曲进校园,成效显著。市文化馆馆长肖蓼表示,“戏曲进校园”活动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唱戏曲,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通过走进校园,和孩子们互动,让孩子们先了解戏曲、懂得戏曲,才能谈得上热爱戏曲。这活动会一直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感受我市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从小在心里种下一颗戏曲的种子。
非遗课外活动受到学生青睐。
“小花朝”人见人爱
这两年来,频频亮相舞台的“小花朝”成为紫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花朝戏“老戏迷”们纷纷点赞:“花朝戏,后继有人,有戏!”这不,在上月底举行的全市首届花朝戏剧文化艺术周开幕式上,常演不衰的花朝传统戏《卖杂货》选段“送货”亮相舞台,“小花朝”马滋豪、练晶晶联袂分别饰演了董亚兴和贤姑,唱腔诙谐,别具一格,两人表演惟妙惟肖,一招一式更是令人拍案叫好。
去年3月,由市文化馆、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国家级非遗花朝戏进校园(第一期)”在紫金县第一小学开班。马滋豪就是紫金县第一小学精心培养的“小花朝”之一。马滋豪坦言,没了解花朝戏之前,看见大人们看戏曲津津有味,但总听不懂。后来,参加了学校的培训班后,了解了戏曲知识,觉得戏曲很有韵味,唱词也非常讲究。自己也学到了花朝戏的基本功,如今还能上台为喜欢看戏曲的长辈们表演,真开心!
培养数百“小花朝”
其实,与马滋豪一样,紫金县富士康希望小学的贺诗琪也尝到了学习花朝戏的甜头。她说,之前学校迎来了花朝戏进校园的活动,表演的是传统剧目《卖杂货》,演得很好看,同学们也看得很认真。后来花朝戏团在学校开设了花朝戏培训班,她和很多同学都报了名。除了学习花朝戏的音乐和表演,她们还从花朝戏剧目内容中学到了善、孝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信在学好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戏曲修养,对成长会有一定的裨益。
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全市最早挂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基地”之一,紫金县第一小学也是2017年河源市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花朝戏进校园首个试点单位。2017年以来,花朝戏传承人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课时到该校进行授课传艺,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和花朝戏韵味,从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剧曲艺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花朝戏进校园推广普及活动,还充分利用暑假期间,开设小学生培训班,培养小学生数百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紫金金山幼儿园、紫金县第四小学等被增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基地”。
非遗文化逐步走进校园
不单单如此,今年以来,“紫金花朝戏”“客家山歌”还走进河职院,并被纳入选修课程。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等部门表示,以主题讲座、展示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大学生授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和传承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普及传统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和保护地方文化的兴趣,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我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再添新动力。
不单单在紫金,在和平县阳明第一小学,板凳龙、客家山歌、碟子舞这些植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该校每星期有两个下午定期开展传授非遗的课外活动,在校园内经常会听到《月光光》《爱唱山歌你就来》这些经典客家山歌。目前,该校已经成立了板凳龙舞蹈队、百灵鸟客家山歌队、碟子舞等艺术培训班,还相继成立了各种其他艺术兴趣小组,参加的学生有800多人次。
加强对“传播者”的专业培训
戏曲进校园,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为更好地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推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今后我市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充实艺术教育课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当然,“戏曲进校园”离不开传播者。肖蓼表示,最近我市将启动针对戏曲进校园的强师培训活动,将在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戏曲进校园”试点、示范中小学承担戏曲教学工作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养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向中小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市政协委员,肖蓼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也提出《关于创建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学校”的提案》,建议学校或开辟非遗专栏,或在走廊、楼梯、教室的墙上宣传花朝戏等有关非遗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活动。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采用传统学徒制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普遍教学与因人定戏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花朝戏、采茶戏、客家山歌剧等舞台表演纳入教学规划,融“教、学、演”为一体。加大经费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加强资金统筹,采取政府购买、专项资助等方式,切实保障“非遗进校园”工作的经费投入。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飙车族深夜上演“速度与激情”
下一篇:因多刷1元钱干扰司机开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