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检察机关创新禁毒教育模式
我市检察机关创新禁毒教育模式
组织学生“走进庭审现场”
禁毒工作说教千遍万遍,不如让他们亲身目睹耳闻,在审庭现场接受禁毒教育。为提高广大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市检察机关创新教育模式,深入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开展为期3年的毒品案公诉庭审课堂活动,努力营造抵制毒品、远离毒品的良好社会氛围。昨日,记者从市检察院获悉,该项目荣获2017-2018年度全省“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项目奖。
制定3年禁毒计划
市检察院按照上级有关禁毒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在坚决依法严厉惩治毒品犯罪的同时,精心组织策划,结合河源本地毒品犯罪形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教育局、团市委等禁毒职能单位,精心打造一档“以在校学生和青年务工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刑事审判法庭为教育平台,以公诉人当庭释法说理为普法手段,以项目参与单位同步宣传来扩大效果”的具有河源特色的毒品预防教育精品项目。
该活动项目于今年8月实施,计划连续开展3年,实现河源市区中小学禁毒宣传全覆盖。截至10月,全市检察机关共开展毒品案公诉庭审课堂4场次,派出4名检察官担任中学法制副校长或禁毒辅导员,为在校学生上毒品预防法治课65场次,受教育学生近4万人次。
强化警示教育
毒品案件公诉庭审课堂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在校学生和青年务工人员代表旁听毒品案件公诉庭审活动,接受现场教育。这是我市检察院在禁毒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创新。
为加强我市禁毒教育工作,市检察机关全面梳理近年来办理的毒品犯罪案件,进行分类整理,逐案分析,精心挑选符合公开开庭审理条件且具有较强警示教育作用的毒品犯罪案例,选派办案经验丰富、了解青少年心理的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切实把毒品预防教育课堂从校园扩展到公诉庭审现场,夯实毒品预防教育效果。如检察官在出席被告人徐某、廖某某涉嫌贩卖毒品案庭审过程中,通过讯问被告人从何时开始吸毒、是否在校读书期间就染上毒品等与青少年接触毒品渠道相关的问题展开,迅速吸引了旁听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了严密的举证、质证。在发表公诉意见时,检察官结合两名被告人在校读书时就染上毒瘾、“以贩养吸”走上贩卖毒品犯罪道路的过程,教育旁听的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坚决抵制毒品。
宣传效果获肯定
为了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效果,我市检察机关在毒品案件公诉庭审课堂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禁毒宣传网上课堂、学校课堂和社区课堂,使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受到法治教育。
市检察院拍摄了禁毒宣传微视频《拯救》,印制了一批《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禁毒宣传手册和扫黑除恶宣传手册,深入开展“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充分发挥市检察院和各协作单位“两微一端”新媒体作用,加大毒品预防宣传工作。
同时,我市检察机关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和把握教育规律,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推出毒品案件公诉庭审课堂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送法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庭审活动,龙川县田家炳中学的魏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道:“检察机关组织师生参加公诉庭审课堂活动,使他们亲临法庭亲眼看到被告人因为吸毒、贩毒受到法律的制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提高了识毒、拒毒的知识和能力,教育效果非常好。并希望以后检察院、法院多开展此类活动,使更多的青少年受到法治教育。”
本报记者 刁城帮
通讯员 陈漫秀 赖勇生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