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河源大片进驻省卫视 讲述客家人的“传奇”

    春节除了走亲访友,游览拜访之外,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在家里看着视频,窝在床上,好好放松下自己的身心。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适合全家老小在春节观看的纪录片,那就是由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并联合河源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六集系列人文纪录片《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

在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把镜头聚焦河源非遗,立足于打造文艺精品,从策划、调研、拍摄到制作完成历时一年,集中展示了以忠信花灯、花朝戏、墩头蓝为代表的河源非遗之魅力,激发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进而增进文化认同和树立文化自信。  

《非遗传奇》以“布衣风雅”“匠心独运”“五味入心”“添丁喜礼”“戏有大千”“丰年起舞”六个主题,将静态的非遗和鲜活的日常连接在一起,讲述非遗故事和非凡匠心,每集25分钟。纪录片以微观的视角,带有温度的观察,记录了15位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人生故事,着重展示他们“坚守、传承、创新”的生活状态。

分集介绍:

第一集《布衣风雅》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服饰,既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表象特征,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传统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质地多为粗布,色调以蓝、黑、白为主。“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体现。本集以享誉客家地区的布料——墩头蓝为拍摄载体,以墩头村人还原墩头蓝织染工艺为线索,讲述他们探索墩头蓝新的艺术呈现,活化传统技艺的故事,从而揭示“墩头蓝”所承载的客家文化精髓。

附: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j08321gv56k.html

第二集《匠心独运》

手艺,是造物的文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从人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手艺便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客家先民自秦以降,累徙岭南,拓荒百越,在孜孜矻矻劳作中,创造和留存了众多手工技艺。匠者研技,终而成艺,一根草、一张纸、一撮泥,十指灵动之间,成就了匠心独运之作。本集讲述了“泥鸡”、“打席”、“客家金狮狮头”和“铁锅”四个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展现精湛的客家工艺,和背后的匠心精神,反映河源客家人丰富的生产创造。

附: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w08320lua84.html
 

第三集《五味入心》

“民以食为天”,漫长岁月里,食物一直是天大的事。客家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求生存、图发展,靠的是勤劳俭朴的品格。客家饮食,展现了客家人就地取材、依天而食的生存智慧。没有多余的配料,没有复杂的技法,却成全了素面朝天的味觉体验。本集选取客家娘酒、车田豆腐、陂头米粉、老隆牛筋糕和紫金牛肉丸五个项目,以具有客家特色风味的食物为载体,展现客家人日常的俗世烟火,挖掘生活之上的精神内核。

附: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x08357ak54d.html

第四集《添丁喜礼》

年,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在广东北部的忠信地区,这里的年,因为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而显得与众不同。火红的年味里,一场联结整座村庄的传统习俗,充盈了整个年未岁初,由此开启忠信人家花团锦簇的春天的序幕。本集以忠信地区村民年末岁初上花灯为线索,在反映乡村振兴、现代农村面貌的背景下,展现忠信花灯绚丽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揭示主题:村民以上花灯之灯来谨记家训,克己复礼,敬祖睦宗,和谐乡里。村子传承优秀传统,成为文明典范,正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最好注解。

附: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l0832j17sv1.html


第五集《戏有大千》

戏曲,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讲究程式,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艺术地铺展于小小的舞台。花朝戏,“山沟里的山茶花”,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百年传承中,在一唱一念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客家文化的一张名片。本集以花朝戏百年历程为时空背景,展现河源花朝戏的艺术特色、诞生背景,刻画花朝艺人和花朝戏之间的动人情感,折射民艺惊美绝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附: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c083290uslp.html?ptag=2_6.7.0.18223_copy

第六集《丰年起舞》

舞蹈,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山海经》载:“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客家先民筚路蓝缕、手胼足胝,在漫长的迁移过程中,在文化的交汇和文明的交融中,创造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舞蹈艺术形式,有柔美也有豪放,有热情也有诙谐,在历史的长河中,舞动着客家人的生活和梦想。本集讲述了紫金春牛舞、龙川马灯和连平猫头狮舞的传承故事,展现客家民艺的万种风情,和客家人的心灵华章。

附: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p08322zclsf.html?ptag=2_6.7.0.18223_copy

 

业内人士眼中的《南粤瑰宝》

《南粤瑰宝》第一季制作完成后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其中第一集《布衣风雅》在201811月举行的第五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中,荣获了最佳社会类纪录片作品奖。组委会对这部片子的评语是:影片用非遗传人背后的鲜活故事,以小视角切入,情感极富张力,彰显了优秀记录品质,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南粤瑰宝》第一季从131日已在河源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河源发布、河源日报、河源广播电视台、河源晚报微信公众号里陆续播出。该片一经播出,好评如潮。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黄少红:

河源非遗是我们客家文化的精髓,纪录片的播放让河源更多的老百姓,甚至全国各地的老百姓来了解我们河源的非遗,认识河源的非遗文化。这样就可以激发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坚守非遗、传承非遗,使我们河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河源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组组长 吴良生:

首先要认知我们非遗文化的价值,因为很多人觉得这是过时的,没有用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墩头蓝”,它作为一种服饰,它是有反复性的,总有一天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一个价值。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只要有自信了,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题来保护它。

自由摄影师、河源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黄玉逵:

从《南粤瑰宝》记录片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自己“从哪里来”“先人走什么样的路子”“文化怎么创造出来”的诸多启示。《南粤瑰宝》的拍摄是一种“抢救性”的拍摄,不仅对传承文化意义重大,对文化的活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概只有我们这代人有这样的机会了,再过十几二十年,这些非遗传承人也都老去了,所以做这样的工作,非常有意义。这也是一个契机,一个搞活旅游经济、振兴乡村的契机。

今晚(25日)《南粤瑰宝》将播出第五集《戏有大千》,其中河源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时间为晚上21:20,公共频道播出时间为晚上23:00。春节期间,该纪录片还在广东卫视新闻频道播出,播出时间为24~212日,逢周一至周五21:00播出,第二天8:0014:30重播(待确定),敬请关注。

 






上一篇:新家新气象,来听听他们讲述新家变迁的故事吧!
下一篇:广东卫视春晚节目单出炉!你最期待哪个节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